“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7-26 04:10:14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加法交换律 数学思考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69-02

加法交换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律时接触的第一个规律。如何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带着以上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51+35= 12+76=

40+26= 130+12= 126+143=

师:算式126+143中,我们把126和143分别叫什么?(加数)把得数叫什么?(和)

师:你们能验算“51+35”的结果是否正确吗?

生1:用减法验算,86-51=35。

生2:还可以用加法验算,35+51=86。

师:用减法验算是因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那你知道为什么可以用交换加数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吗?(学生在思考……)其实,在加法中还藏着我们不知道的一些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1探究规律

师(多媒体出示一幅画面):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吧,看屏幕上的这些同学,他们在做一些体育运动,你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2:一共有多少名女生在活动?

生3:参加活动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先解决生1的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

生:28+17=45(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17+28=45(人)

师:解决生2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女生在活动?”可以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17+23=40(人),还可以列出23+17=40(人)。

师:解决生3的问题:“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呢?观察、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2:可以得到三个等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17+28,17+23=23+17,28+23=23+28。)

生3:我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这三个式子就总结出这样的规律,是不是说服力不足。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生1:8+9=9+8

生2:79+58=58+97

师:能不能举出加数是小数的例子?

生1:01+02=02+01

生2:06+07=07+06

师:能不能举加数是分数的例子?

生1:+=+

生2:+=+

师:再观察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是否都能反映出刚才的这个规律?

生:都能反映这些规律。

2创造规律

师:我们把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我们刚才说出了这么多的反映加法交换律的等式,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你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算式都表示出来吗?

生1:牛+羊=羊+牛

生2:甲+乙=乙+甲

师:我们可以用文字表示这里的两个加数,但是我们一般选择后一种。还能怎样表示?

生3:+=+

生4:逗号加句号等于句号加逗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一般选用数学符号表示。还能怎样表示呢?

生5:a+b=b+a

生6:m+x=x+m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确实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在数学中我们一般就用字母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那这里的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

三、应用规律,拓展提高

1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1)23+89=89+23

(2)254+100=100+254

(3)35+19+65=35+65+19

(4)31×7=7×31

师:第(4)题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没有,好像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个题目确实用到了乘法交换律,你能说说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2应用规律,填一填。

(1)15+36=( )+( )

(2)+( )=+( )

(3)03+( )=06+( )

(4)35+28+65=35+( )+( )

师:第(4)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我们再计算的时候,就要先算什么?你发现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先算35+65的和,正好是100,然后用100加28,这样计算起来要简便一些。

师:在这里,加法交换律的优点体现出来了,就是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师:你们能够应用规律,直接计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19+36+81 57+78+43

上一篇:培养学生列表整理信息能力初探 下一篇:从学生的原点出发寻找数学教学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