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监测护理

时间:2022-07-26 02:12:42

80例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监测护理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临床监测护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对80例患者实行护理监测,其主要内容有监测患者的血糖、血钾以及血钠,从而对利尿药用量、机体补液量和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仔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浆渗透压情况,并做好记录工作。对比分析护理监测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护理监测干预后患者的血糖、血钠、血尿素氮以及血浆渗透压和护理监测干预前相比,有明显降低,血钾则明显增加,并且护理监测干预成功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护理监测干预不成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重症脑血管病;高渗血症;护理监测;患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78-02

高渗血症是重症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上此并发症的患者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上升,对脑细胞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此类患者医院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导致脑细胞死亡,增大死亡概率,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对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均给予监测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并采用CT或是MRI对头部进行诊断,均确诊为重症脑血管病,不包括病前高渗血症患者。80例患者中,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6-70岁,平均(60.61±5.43)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21±0.54)年。其中,20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患者脑出血,21例患者脑梗死,并且有19例患者曾经换过高血压疾病,另外,还有15例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时,提问严重异常,均超过39℃,所有患者血浆渗透压都超过312mmol/L,无肝肾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

1.2 方法 在抽取患者静脉血时,要嘱咐患者不可进食,处于空腹状态抽取,然后将静脉血进行离心处理,吸取10μL的上清液,接着对患者进行血浆渗透压测定,最后是测定患者的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随后对患者采取以下的护理监测:

1.2.1 电解质监测 每2-4小时给予患者进行电解质监测一次,并对患者体内的渗透压进行计算,做好体内液体的出入量登记工作。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必要时对其进行血尿素氮的监测,并且保证患者排尿量每小时大于100mL,患者血压若是处于平稳状态,则可8-10h监测一次。由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胰岛素,因此要控制好胰岛素的药量,还要控制好患者的温度,温度过高会导致体内水分缺失,还会诱发低血容量性高钠血症[1]。当患者血钾含量较低但是还有尿时,给予患者进行补液补钾,无尿的患者或是高钾的患者,则需要将总量控制在24小时低于200mmol,不进行补钾。

1.2.2 补液 对患者及时的补液能够对血浆渗透压起到降低作用,治疗中采用脱水药物时,要控制好流速,一般情况下流速为5-10mL/min,不可太快,总量控制在125-250mL,并认真观察患者皮肤上的穿刺,发现组织出现水肿现象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在输液的过程中,除了要控制好流速外,还要对温度进行控制,温度为40℃为宜,间隔时间大于2小时。

1.2.3 病情观察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时刻观察好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记录好患者血压、呼吸、尿量、脉搏以及皮肤弹性等的情况,对患者24h体液的出入量也要做记录,根据患者的需要,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在护理的过程中,若是发展患者出现异常现象,如心情烦躁、神情恍惚不定、并且出现失水现象甚至是昏迷、脱水症等现象时,要及时汇报给医生,对患者实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

1.3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 果

护理监测干预后患者的血糖、血钠、血尿素氮以及血浆渗透压和护理监测干预前相比,有明显的降低,血钾则明显增加,并且护理监测干预成功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护理监测干预不成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高渗血症是重症脑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当人体内血浆渗透压大于3010mmol/L时,将其称之为高渗血症,此病的死亡率高达50%左右。导致此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细胞外液高渗,细胞会出现脱水现象,最终导致功能产生障碍。患上高渗血症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病情恶化会导致脑细胞受损,严重的脑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为失语、吞咽困难以及呕吐等,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则会出现体温升高、内分泌紊乱现象,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2]。当患上此病的患者接受质量时,护理监测至关重要,护理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电解质监测、补液以及病情观察,电解质监测主要是关注患者的病情,必要时给予患者进行尿素氮监测、控制胰岛素用量等工作,补液则是在患者进行输液时,对流速、温度进行控制,避免患者出现水肿现象,病情观察则是做好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工作,加强基础护理。本研究给予80例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进行监测护理,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综上所述,给予重症脑血管病并发高渗血症患者采用有效的监测护理措施,可提高临床疗效,加快康复,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海英,宿英英.重症卒中患者并发高渗血症的干预与预后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36(04):114-115.

[2] 邱玉萍.重症脑血管意外并发高渗血症患者的护理监测[J].医学信息,2010,7(1):102.

上一篇:急诊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下一篇:低温液化气体储罐封头及支座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