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者心理模式与社会支持利用度的研究

时间:2022-07-26 01:42:36

吸毒者心理模式与社会支持利用度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吸毒者人格倾向、心理模式及社会支持利用的情况,为反教育工作提供心理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心理控制源量表(IP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91名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常模及82名精神病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吸毒者MMPI分值高于常模;I、P、C分值低于常模,I项差异显著;吸毒者社会支持分值低于常模,二者差异显著;I分值与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P分值与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结论吸毒者存在病态人格倾向;心理模式多属于外控型;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应对其进行人格完善教育、理性认知教育、归因疗法,增强其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

【关键词】吸毒者;人格倾向;心理模式;社会支持;干预策略

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用于吸毒者的行为归因及社会关系与健康的研究,目的是探明吸毒者究竟属于何种人格特质者?源于何种心理原因陷入而难以脱离?其心理因素与正常人及精神病者有无异同,区别在哪里?吸毒后与精神病者有无共同的心理病理现象?如何改造吸毒心理使之回归正常社会?这些都是困惑有关部门的疑难问题。本研究旨在此方面做一探索,以期为反教育工作提供预防和矫正的心理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省吸毒者91人,男性43人、女性48人;平均年龄33岁;婚姻状况:未婚27人、已婚60人、离异4人;文化程度:小学17人、中学72人、大学2人;陷入吸毒时间平均为14个月。精神病者82人(西安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分别为强迫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癔病等),共计173人。

1.2方法运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MMPI修订量表(1992)分别测查吸毒者和精神病者。该量表作为人格和病理心理检查的代表性量表,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检查实施时被检查者的基本人格倾向和心理状况。此外,分别运用心理控制源量表(IPC)[1]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对吸毒者进行施测。

采用深入访谈法了解吸毒行为发生的其他相关问题,以便和IPC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的结论相互印证。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2结果

2.1吸毒者MMPI分值分析

2.1.1吸毒者性别的MMPI分值分析吸毒者两性之间临床心理测量数据女性均高于男性,二者之间结果的差异除癔病以外,其它9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1.2吸毒者与国内常模MMPI比较分析吸毒者MMPI10项临床心理测量数据均高于常模[2],二者之间结果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见表2。反映出施测时吸毒者的病态人格倾向及心理特征。

2.1.3吸毒者与精神病者MMPI比较分析二者在依赖性、支配性、社会责任感、控制倾向、焦虑、压抑性、偏见7个项目上有差异,其它项目结果呈现出强相似性。其社会责任感及自我支配性明显低于精神病者,而依赖、控制倾向、焦虑、偏见明显高于精神病者。低于及高于的项目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2.2吸毒者IPC分值分析

2.2.1吸毒者性别的IPC分值分析吸毒者两性之间I、P、C分值女性均高于男性,t检验两性之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说明女性更认可,见表4。

2.2.2吸毒者与国内常模IPC分值比较分析吸毒者I分值低于常模,二者之间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说明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生活,见表5。

2.3吸毒者社会支持情况分析

2.3.1吸毒者性别的社会支持分值分析男女之间在客观支持、主观感受到的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支持总分4项目上t检验均未见到明显差异,说明男女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见表6。

2.3.2吸毒者与国内常模社会支持分值比较吸毒者社会支持总分21.63,国内常模总分34.56[1],前者低于后者,t=-7.189,P

2.4相关分析吸毒者IPC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吸毒者I量表得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正相关且达到0.01显著性水平;P量表得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达到0.05显著性水平;C量表得分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无相关。

3讨论

3.1吸毒者的行为归因吸毒者MMPI分值与常模及精神病者分值的比较结果说明,发生吸毒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个体的人格倾向及心理特征。由于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人格缺陷,如依赖性强、过分焦虑紧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制力,他们往往难以应付生活对他们的挑战,借用来麻醉感觉,逃避现实[3,4]。吸毒者I、P、C分值低于国内常模,说明其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性和对他人及社会的信任性均低于正常人群,多属于外控型心理素质者。访谈中也发现吸毒者的思维方式具有“结局是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意识,多从外界归因。而外控型强的人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5]。吸毒者社会支持总分亦低于国内常模,说明其体会到的社会支持感低于正常人群,不善于利用社会帮助,很少觉得自己能够得到或感受到外界支持。这类的心理模式是他们陷于虚幻的心理归因。吸毒者受制于外部控制的力量很强,对自己行为的内控力不足。可见,对人的心理调控功能的破坏性。吸毒者男性的P、C分值低,缺乏对他人、社会和机遇的信任,这与社会支持量表中二者均不善于利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低是一致的,说明其心理特征与社会的亲和性低,社会价值感低,故容易走向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异常行为中。在相关分析中,吸毒者的内控性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正相关。访谈中发现,吸毒者将不能控制事情的反应归因于内在原因者,给自己很低的评价,容易陷入无能感中,依赖于帮助的倾向很强;吸毒者从外界得到的支持与其对支持的利用度呈负相关。这与其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由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造成的”外控型意识有关,缺乏主观能动性,持消极悲观的生活态度。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帮助,更愿意从虚幻中寻求精神寄托。

3.2干预策略①人格完善教育。培养吸毒者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参与意识和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有关研究认为,个人缺乏自尊心、妄自菲薄多半是由于经常失败和受到过多的教训和指责造成的,其中也可能有个人能力偏低的因素。因此,在人格教育中应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的方法,这样就可能增强其自信心。在重视发展各方面人格素质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人格素质的整合上,进一步发展及改进新时代、新生活所需要的新的人格成分,补充已有人格成分的不足,抛弃已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旧有人格成分,把新老人格成分按照新时代、新生活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融合,实现生理与心理的统一、思想与行为的统一;②改善吸毒者的认知-知识系统。心理控制源倾向是一种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知识系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调节变量,它既不是一种特质,也不是一种先天倾向性,而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6,7]。因此,加强吸毒者的理性认知教育,提高其内控能力。内控型者比外控型者身体更加健康,原因是内控型者比外控型者更倾向于采取措施保持心身健康;③运用归因疗法。引导吸毒者用准确的归因代替错误的归因(即真归因疗法),或用不准确而有益的归因代替准确而有害的归因(即误归因疗法),以控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8];④增强吸毒者对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正确引导他们勇敢地接纳社会支持,珍惜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关心;⑤提供支持疗法。在吸毒者回归正常社会过程中尽可能提供建立其正常心理所需的条件,如尊重、关爱、支持和理解等,稳定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顾虑,提高其对生活的认识深度;⑥根据本研究结果,对于具有心理控制源外控型倾向者、年龄30岁以下者、文化程度偏低者、女性、生活不顺者,并伴有人格缺陷者,应多给予重点关怀。

4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0-334,128-131

[2]钱春,李存芬,刘小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MPI结果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

[3]胡永萍.对青少年吸毒现象的心理学思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1)

[4]李小平,王红妹.吸毒人群的吸毒行为动因及防治策略.浙江临床医学,2006,8(3)

[5]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 Monogr,1966,80(1)

[6]张雨新,王燕.归因方式和抑郁.心理学报,1989,21(2)

[7]马文有,姜长青,于振剑,等.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及人格特点的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

[8]刘永芳,庄锦英,刘文渊.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应用心理学,1998,4(2)

(收稿时间:2007-01-12)

上一篇:结构式家庭疗法结合氯米帕明对儿童强迫症的治... 下一篇:初中生双性化人格与交往归因特点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