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公司归来

时间:2022-07-26 01:09:27

巨型公司归来

企业巨头们处于守势已经几十年,现在他们可以咸鱼翻身了。

1996年,在他最著名的庆典演说中,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宣布: “大政府时代已经结束。”他应该再加上一句: “大公司时代也结束了。”由于受到公司掠夺者的进攻、股东的骚扰以及与企业家们的斗法中败下阵来,这个确立了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组织在当时是节节败退。

许多伟大的名字,像泛美航空(Pan Am),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些幸存者也是靠着大放血才得以存活:1990―1995年间,IBM裁员12.2万人,相当于其员工总数的1/4。每个人都知道,未来是属于创业者的,例如雅虎(Yahoo!)。1998年年末,637名员工的雅虎与23万员工的波音(Boeing)拥有同样的市值。1974-1998年,在GDP的比重中,大型工业企业的贡献减少了一半,从36%降到了17%。

今天,这种优势平衡可能再次倾斜。在某种程度上,是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风险投资市场已经遭到破坏,那可是许多年轻公司的命脉。政府挽救了许多他们认为太大而不能垮掉的公司,比如,花旗集团(Citigroup)和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一些比较小的和关系网弱的公司被淘汰掉了。但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给大公司带来了自信,他们已经隐藏几十年了。

大也可以美丽

是的,大公司从未远去。一流企业仍数不胜数:联合利华(Unilever)和丰田汽车(Toyota)一直在不断创新。但也不是所有的初创企业都成为成功的典范:网景(Netscape)和安然(Erlron)曾承诺过要彻底改变其行业,结果却落了个玉石俱焚的下场。然而,那时形势是对小型企业有利。

有两件事情加速了创业的热潮。一是,管制的放松开放了受保护的市场。一些国家大型企业解体了,如AT&T。另一些则看到他们的市场正在被脚步灵活的新兴企业所蚕食。二是,70年代个人电脑和90年代网络的诞生造就了一大批初创企业。1976年,乔布斯(Steve Jobs)在自家的车库里创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微软和戴尔则都是出于十几岁的年轻人之手(分别创建于1975和1984年)。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是在斯坦福的学生公寓里缔造了Google。

但是早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宽松的监管就开始不受欢迎了。安然的黯然倒塌之后,《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引入增加了对各种规模公司的监管负担,大公司所能承受的可能小公司却承受不了。今天大多数最具活力的工业比IT产业对待大公司更友好。生物技术的科研费用高昂,并且多年取不到任何进展。自然资源公司的重要性正随着激烈的资源竞争而与日俱增,因此需要做大――就像采矿业的整合一样。

令外的两件事正在改变着这种优势的平衡,并有利于规模企业的形成。一个是对分包风险意识的提高。玩具公司和宠物食品公司都已经发现,如果其供应商生产的是残次品(很明显,主要来自中国),则他们的品牌将遭到破坏。大型工业企业已经意识到,如果承包商达不到标准,其生产周期也会受到影响。例如波音曾是外包冠军,现在被迫接管了那些办事不力的供应商。

第二个是,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公司已经深得经营之道以及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这些巨头们越来越会压缩大规模所带来的成本(如冗长和复杂的管理链条),同时发挥其优势(现身于各大市场并且获取大型人才库)。思科系统(Cisco Systems)率先运用了自己的视频技术来改善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IBM已经开展了多次全公司范围内的集思广益活动,最近一次更是把参与人数扩大到15万人,用这种办法把工作重点放在绿色计算上。迪斯尼(Disney)也已经成功地咽下皮克斯(Pixar)那富有创意的戏法儿。

你可能认为,巨头们的强力回归,现在他们的装备更加完善了,这样很可能会破坏竞争,对此你可能有些担心。大可不必。大并不总是意味着不好,就像小也并不全意味着漂亮。大多数企业家都梦想着把他们的初创企业变成企业巨头(或者卖给巨头获得一笔巨款)。大小企业其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大企业创造了超大服务器, “云计算”也就大并不总是意味着不好,就像小也并不全意味着漂亮。大多数企业家都梦想着把他们的初创企业变成企业巨头,或者卖给巨头获得一笔巨款。大小企业其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不能为年轻的公司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如果不是从财大气粗的巨头那边揽活儿,初创的生物技术公司可能早就破产了。

包含大大小小的多种经济成分才是最成功的经济生态系统:硅谷自豪地拥有着久负盛名的企业,同时也有一系列不断创新的初创企业。最近几十年间,美国经济要比欧洲经济更加活跃,这不仅是因为在美国容易创业,而是因为企业在美国更容易成长壮大。按市值计算,自1980年以来,欧盟新生企业中仅有5%冲进欧洲的干强企业名单,而在美国,这一数字达到22%。

规模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巨头的回归对世界经济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但前提是商界人士和决策者们避免犯错。做生意不应该对规模盲目地崇拜,尤其是从事多种经营,涉足许多不相关领域的公司更是如此。当很难搞到钱的时候,集团的经营模式可能很诱人,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的。总的来说,最成功的企业还是把重点放在核心业务上。

决策者们既要抵御对大公司本能的怀疑,也要避免以前的错误,向大型企业投怀送抱。糟糕的是,各国政府已经把资源转向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例如通用汽车。如果转身去挑选优胜者的话,那将会更加令人遗憾。利用他们的精力最好办法是除去阻碍企业家创业并把企业做大的负担和障碍。

上一篇:不划算的煤炭经济学 下一篇:大池塘中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