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志愿者 创造新生活

时间:2022-07-26 12:35:43

争做志愿者 创造新生活

2008年12月5日,第23个国际志愿者日,开展了“争做志愿者,创造新生活”主题活动。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卢雍政解释说,开展“争做志愿者,创造新生活”主题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倡议广大青年和更多的社会公众,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秉承2008年中国志愿者展现出的让世人赞叹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勇开风气之先,开展志愿服务,去创造一种内心快乐、他人温暖、社会和谐的新生活,争做新的生活时尚的引领者,生活方式的践行者,生存状态的创造者。

“2008年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成人之年。”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卢雍政评价说。从1993年萌起,到2008年“成人”,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志愿精神也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渐沉淀为一种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走过“成人”之年,中国志愿者服务将在未来如何发展?卢雍政认为,未来的志愿者应该是“用志愿服务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状态。”

志愿服务要引领生活时尚

虽然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但由于社会需求巨大和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志工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累计有超过506万名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170多万志愿者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举办,近300万名志愿者参与奥运会主题活动……在过去的2008年,志愿者的人数和热情都前所未有的高涨起来。

但实际上,在我国市民阶层甚至包括志愿者自己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度并不高。在许多地方,志愿服务的开展都带有一种临时性,在一些人眼中,志愿服务不过是一些青年人在“五四”前后的一场集体表演。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丁元竹教授说:“相对来说,我国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比较巨大,但参与的比例并不高。”据丁教授介绍,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其志愿者在居民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可达到30%―50%,很多人在日常生活里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某些志愿组织中。

“中国志愿者的参与比例不超过10%,而且参与的普遍性也较低,参与习惯和自主性不强,更多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如抗震救灾)和重大活动(如举办奥运会)时的动员。”

丁元竹认为抗震和奥运会给中国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契机。“从抗震和奥运会来看,我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如果能把今后的志愿活动更为长期化和规范化,逐渐变为日常参与,甚至将其变成一种生活时尚,那才是长久之计。”

实际上,志愿服务和生活时尚在2008年已经有了初步的衔接。“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成为2008年青年人参与北京奥运的时尚追求;“好人丛飞”、“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志愿明星”也受到尊敬和追捧;“志愿QQ群”、志愿者博客和论坛、各类民间志愿者组织层出不穷,志愿服务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青年人的生活时尚和精神追求。

“广大青年在志愿服务中不断了解国情、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得到锻炼,并且通过自己的真诚奉献和热心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尊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爱心传递、精神升华和时尚引领的时代潮流。”卢雍政说。

志愿服务将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2009年3月5日,66岁的孙茂芳成为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实际上,在过去的40年,孙茂芳一直在重复着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像儿子对父母一样照顾五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

“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孙茂芳的话表达了他对志愿服务的一种态度。

“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丁元竹说,“我们鼓励志愿者服务,更需要宣扬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和可持续的志愿精神。”

丁元竹表示,在地震等需要长期恢复的事件面前,志愿者的可持续精神就需要有所表现。“国家已经就灾区规划了一个三年期的恢复重建日程,有心理学家说,灾区人民的心理恢复也需要不少于三年的时间。在未来的日子里,志愿者在灾区重建中具有广阔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说,灾区重建不是一朝一夕,志愿者的服务更需要长久开展。”

实际上,在一些学校,志愿者活动已经得到了持续开展。“我们现在已经把志愿活动当作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北师大二附中学生处李煜晖主任介绍说,为了让学生们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愿望得以实现,学校长期组织学生志愿活动,如每天早晨上课前各班对校园的分区打扫,组织高一新生在学校附近清扫过街天桥、清除小广告、做公交引导等。“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这样一种机会,同时还希望通过志愿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个人品质,如对劳动的热爱、奉献精神和公益观念等。”

“实际上我们国家也有一些将志愿者当作生活方式的人。”丁元竹分析认为,“比如社区治安员、公交疏导员、交通协管员等。”但他认为这种志愿者的性质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多是由老年人、下岗职工组成,或由居委会组织,其中确有些人热情参与,但并没有明确的个人选择意愿,实际上有分派的因素在其中。“这也是志愿者,是有中国特色的志愿者。”

“志愿服务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选择了与生活态度相适应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力量,是内在与外在兼收并蓄的和谐统一。所以,我们要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发掘内心的善良,增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卢雍政说。

志愿服务将成为新的生活状态

“志愿活动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奉献精神,只有发自内心的付出,才是真正的志愿者行动。志愿活动就是用一颗颗奉献的心搭铸成的。”在李煜晖看来,志愿者的工作就是一个由组织到实施的过程,不求回报,不问为什么,甚至都留不下太多的深刻记忆。

在1960年代,学习雷锋活动是一项由亿万群众广泛参与的持久的社会主义道德实践。“雷锋精神好不好?好。但后来的宣传太泛政治化了,而且对人的道德要求实在太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共青团团中央志工部徐红川说。但不能否认,从1960年代初开始掀起的学雷锋活动,影响深远,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那个年代,‘学雷锋’是每个人基本的生活状态。”丁元竹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志愿精神。“学雷锋活动的本质是发扬奉献精神,做好事,做份外的好事,志愿者行动的本质也是如此,两者都具有公益性。”

两者的本质相同,在时间上也承上启下。1999年以前,人们把每年的3月5日称作“学雷锋活动日”。1999年,共青团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从2000年开始,把每年的3月5日命名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志愿者活动是对全民学雷锋活动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志愿者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正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差距在于,‘学雷锋’曾经是全民,而志愿者现今还是小部分人在参与。”丁元竹说。

但从近年来志愿者的发展态势上,丁元竹认为他看到了希望。“参加志愿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民间的各种志愿者组织在不断地壮大和发展,势头很猛;民众志愿服务的精神和意志越来越浓郁,参与的积极性值得肯定。”

“志愿精神不仅应该成为和谐美好新生活的实现途径,更应当成为这种和谐美好新生活的目的,它不是自然而然的产物,也不能够单纯凭借物质追求刺激而来,而是要经过社会建设长期的积累和每一个人艰苦而真诚的自我教育。因此,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既是开展志愿服务的不懈追求,又是享受充实人生的崇高境界。”卢雍政说。

16年的时光,我国的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和各种自发的草根性的志愿组织,在社会春雨的滋润下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正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志愿精神正成为被许多人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我们也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未来的志愿服务能够真的成为一种生活时尚、生活方式、生活状态……

上一篇:援外志愿者:让爱心跨越国境 下一篇:奥运志愿者:你的微笑是中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