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7-26 12:19:27

高职高专院校《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广泛、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本文以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学校的课程定位入手分析我校的目前的教学现状,找出我校《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对我校今后的课堂教学具有实际意义,对其他同类课程和其他同类院校的教学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

1.《管理学原理》的课程定位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发展中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特点。随着我国企业模式的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更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

目前我校《管理学原理》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当落后、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我校的《管理学原理》课程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更好地响应学校培养创新基层管理应用型人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号召,实施“做管理思想的践行者”的商科理念,促进同学们对管理的实践认知,其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极探索创新高效的教学方式,应改革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我们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应用知识,但是“管理学” 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对管理学教学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对“管理学”教学中的教材内容、课堂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看法。

(1)课堂教学内容照搬教材较多,“管理学”教材不符合我校高职高专教学和促进创业的要求,目前校所用的“管理学”教材虽然属于高职高专专用教材,但教材的编写理论偏多,实践内容较少,并且与我校学生日后所从事职业的相关度很低。因为在我校所有开设《管理学原理》课程的专业的 “管理学”教学中,教师用的是同一本教材。虽然说管理是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理论普遍适合于各类组织,但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了管理的艺术性,也就是它的权变性,当面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时,管理方法同样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所用教材应有所针对性。在我们的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 “ 教教科书”,而学生则是“学教科书”。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学生最关心的是对教科书中的作业能否顺利完成。

(2)授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目前,我们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大多仍然以口述加板书为主,几乎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一讲到底。这种“填鸭式”、“满堂灌”依然是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主旋律,教师只铭记 “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忽视了学生个性需求种消极的学习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其实只是仅仅传递了教材上的字面信息,由于“管理学” 的学科特点,这些信息其实学生自己基本上也能看得懂或者至少自我感觉能够看得懂,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去听。这对我们“管理学”的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对“管理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3)案例分析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的教材每章后面会有一个案例,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想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兴趣。但问题是我们缺乏适合教学的合适案例。但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的企业案例,案例的适用性差。特别是对我们的高职教育来说,更是要注重学生实际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所选的案例最好要与他日后所从事的行业相结合,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普遍都没有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因此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尽管“管理学”的特点对该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现有“管理学”课程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讲授,案例和现场实践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论文实践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眼下对很多学校来说,要实现这样的实践教学显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去实现。

3.我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路

3.1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5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即各种管理学教材中介绍的管理的基本职能,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要结合我校作为高专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我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导向来精心选材,比如案例分析课中案例选择要贴合实际并能加大比重,更要让学生能把课堂转化为模拟实践的舞台,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我校可以将“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融入案例分析课堂,因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案例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相加,它是将“案例式”教学容入到“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去,将课堂最终还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上尤为重要。

上一篇:绿色节能时代 下一篇:浅谈箱梁悬浇段挂篮施工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