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间:2022-07-26 11:42:56

稳中求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总理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这也被斯蒂格利茨看作是有可能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中国城镇化走什么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党的十进一步提出,中国推进城镇化,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路子。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对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变迁,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特征、途径、发展道路等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对相关问题做了多视角的探讨,但是,由于工业、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一般也是来自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2%,城市人口超过7.5亿,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将极大地推动世界城镇化进程。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需要立足国情,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制度转型的三维角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布局与制度政策框架,重点是解决内需开发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以及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优化问题,难点是解决城市行政体制及其配套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构建。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 高新技术 政策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观点之争

城镇化在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功不可没。现在,背负着让部分农民真正变为市民、带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升级的重要使命,受到全社会史无前例的关注。任何激荡的时代变革,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和艰难探索。历史惯性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看到,各地城镇化仍然难抑制的冲动,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变革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城镇化向何处去?种种路径之争一直存在。有些争论正逐渐形成共识,有些争论仍将长期伴随着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每一位地方主政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题:是注重改革和创新,还是更倾向于要政策、上项目、搞建设?到底该推进“城市化”还是“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进行顶层设计或者制定规划。然而,城镇化是否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政府在城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之争,城镇化质量之争,城镇化类型之争,城镇化发展模式之争,农民工市民化之争,城镇化道路之争,目前有多种说法,应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走出一条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同时并行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

二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人口流动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产业转型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调整;社会转型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演进过程,它对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从吉林省的情况来看,“半城镇化”的问题没有全国其他地区那么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我省也有自身的难题,就是城镇就业的吸纳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进程。所以,要解决我省城镇化迟缓的问题,推进城镇化发展,增加就业是关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强产业支撑能力。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加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突出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空间质量,构建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发展壮大中部城市群,加强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扩大区域中心城镇的规模,培育特色小城镇。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质量,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经济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机械化水平,以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的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四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项目建设拉动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项目建设投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打造生态旅游新型城镇,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建设现代服务项目,以多种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进行集中,使土地能够集约经营、科学管理,使现代农业发展充分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成立的合作社优先安排补贴计划。同时,帮助现有合作社广泛吸纳农户,带动村民致富。加大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连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使水、电、路、气、讯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狠抓农田林网建设,绿化工作由最初的政府出资、出力,转变为百姓自觉种植花草树木。同时,大力开展清理侵占集体林地专项行动,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加快推进“四梨同城化”进程,重点培育“一核三带”中心镇,强化城镇间的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倾力建设叶赫等省级示范镇。

三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和办法

有重点地发展联动城乡的特色小城镇,积极发展主体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着力打造高端形态的龙头型产业大城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产业重组的总体布局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城镇住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融资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保障体制改革。

注重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布局全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避免走入以土地城镇化替代人的城镇化,以政府主导城镇化替代市场主导城镇化,以城镇单方面现代化替代城乡统筹城镇化,以追究效益替代低碳绿色发展等误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城镇化不是建设投资,不是现有城镇居民怎么致富,也不是现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民进城,是要让农民在转化为市民过程中,能更好地接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在社保缴纳率、居住条件等方面有所改善。所以城镇化不是给城市发展锦上添花,而是给农民工市民化雪中送炭。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为人们生活创造更美好、更有效的生存环境,在城市建设中,“人”始终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改革户籍和人口管理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居住和迁移,都有权享受同一城市均等和公平的公共服务,并且不得有原居住与新居民不同身份的制度性歧视,改革土地、地方财税和住房制度,让农村转入城市的人口有体面的家庭和能够团聚的安居住房。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制度保障。法制强,市场兴,这是任何市场经济发展都应该遵循的法则。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一系列制度做保障。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财税金融体制、优化行政区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形成后应该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这样才有法律权威性。

上一篇:论市政工程管理现状和改善措施 下一篇:国网电力标准化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