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7-26 09:37:20

关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近期,就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五大连池市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农村公共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环境明显改善。科学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积极推进区域集中办学,团结中学、第二中学和新发乡明德小学等寄宿制学校投入使用,消灭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新建了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和9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一批先进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全部以“新三件”(B超、X光机和心电图机)代替了过去的“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和温度计),就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同时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与哈医大一院、省医院、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加大了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了诊疗服务水平。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了6个乡镇文化站、7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17个农村书屋,配置了一批运动健身器材。“农村文化大院”、秧歌汇演、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100%,入网率达到7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了三永灌区节水改造、解放沟治理等重点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所有乡镇和5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新打人畜饮水井55眼,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1%。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59%,农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民参合率94.6%,受益率达到30%以上。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享受低保农民12 869人,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建立了贫困农民医疗救助体系,减轻了群众大病医疗负担。针对农村五保户居住分散、不便管理的现状,投资600万元建设了市中心敬老院,在黑河市率先实现农村五保户进城集中供养。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由于财政拮据,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城市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学校学生少、运行成本高、师资力量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乡镇卫生院高素质医疗人员严重短缺,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农村文化人才匮乏,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部分农民在出行、饮水、住房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低保救助比例小、标准低,一些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

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顺应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为此,必须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搞好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1.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资金投入是关键。切实搞好财源建设,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比例。抓住国家拉动内需和大幅度增加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投入的契机,围绕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千方百计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对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行建设,拓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2.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集中办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到202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现在的83所减少到34所,保留下来的学校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优化农村学校的软件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在坚持假期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加大重点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使老、中、青教师能够互相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健全教师良性流动机制,完善城乡“校对校”定期交流制度、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援助制度,充实农村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3.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围绕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突出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争取早日新建兴安、莲花卫生院,全面改善乡镇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业务合作,使群众在乡镇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诊疗服务。加强农村医务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在搞好普遍轮训、解决知识老化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选拔业务骨干到市级医疗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多培养一些扎根基层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在普及卫生常识的同时,做好重点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帮助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广泛开展送电影下乡、建设农民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农民自办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用健康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文化部门要加大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提高,为各类文化人才展示才华、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5.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契机,围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装备等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省三年公路建设大会战的契机,加强城乡道路网络建设,拓展市、乡、村三级公路的通达深度和广度,力争2010年底前完成所有通村路建设,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推广新型农村能源,搞好泥草房改造,加强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6.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便民惠民为原则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医药费报销比例和封顶线,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扎实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等工作,为农村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上一篇: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打造新经济增长... 下一篇:打造“和谐国税”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