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时间:2022-07-26 06:49:00

试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9-254-01

摘 要 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语言的工具,由此,语文更多地被视为工具性的基础性课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语文教学承担者人文主义的功能,这对于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本文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做一个简单的阐述,进而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充分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的教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方式越来越不适宜时代的要求。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开始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然而,反观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现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汉语教学――在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中主要体现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质疑。一方面,学生的汉语水平越来越差,另一方面,汉语教学也受到了来自英语教学的冲击,英语教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为应对汉语教学的危机,国家在大学也开始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显而易见地,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策,不是长远之计。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将汉语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视为考试的工具,并没有将其人文性融入其中。基于这样的分析,笔者将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显而易见地,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的功能。所谓工具性,就是达成一定目标的中介。长期以来,我们的观念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承载者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功能。这是语文课程最为基本的特点。换言之,语文教学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起着基础性的功能。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应用能力。这一功能是语文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作为我国公民的母语,如何正确地应用母语进行交流时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从我国现有的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汉语的教学,二是现代汉语的教学。古代汉语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对古诗、古典文学、文言文的教学上。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认知我国古代社会状况。古代汉语教学的工具主要是通过对古代词汇、语法的理解,为今后,尤其是大学阶段进一步的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历史、古代文学打下基础。现代汉语教学则主要是散文、小说、现代诗等教学,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显而易见地,汉语教学的工具性特征非常突出,这也是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一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明显。

然后,语文教学尚未达到其真正诉求。中国学生汉语水平在总体上成下滑之势。这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问题。为此,人们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考试了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反思。目前,人们的一个共识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盲目性、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功利性的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成效。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偷换了这一工具性特征。换言之,语文教学更多地服务于语文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这就使的语文教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而另一方面的更为重要的价值,即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忽视了。

三、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言作为一门工具,不仅承载者交流的功能,而且拥有价值层面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通过语言的学习,不仅仅要将其作为交流的工具,更要通过语文教学体味其内在的真善美的价值,实现对文学的投入理解。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功能在于培育具有现代品质的的学生。通过对语文的投入性理解,领悟到一些诸如真实、善良、公平、公正、公开、明德、民主、竞争等价值。这种在价值层面的领悟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从这个层面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并且将其工具性融入其中。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外在诉求,那么人文性则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诉求。外在诉求是内在诉求的表现。因此,归根到底,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是根本。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在从教多年的基础上,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做足以下方面的工作,即两个个回归。

(一)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

如前所述,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真”。“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此外,语文教学还需要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比如课前‘1分钟演讲’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真正的学习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有创新的火花。

上一篇:阿尔丰斯•穆卡――唯美的缩影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