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时间:2022-07-26 06:39:07

试论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摘要】家庭是培育孩子的土壤,家庭心理氛围是空气和水分。因此,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营造 良好 心理氛围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7-01

家庭心理氛围是在家庭环境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可使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等;不良的家庭心理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甚至自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为第一环境,而其父母则为第一模仿对象,孩子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的形成,直接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一、构建亲子关系的新模式,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家庭心理氛围的和谐程度。在我校近期组织的一次家长问卷中,家长们认为“亲子关系密切的占73.4%,同时有76.8%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主要形象是长者和朋友。这些数据显示: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它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从前者看,父母要爱子女,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子女对父母要尊重和爱戴。从后者看,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这种长者兼朋友式的亲子模式促进了两代人的交流,是营造融洽家庭氛围的主要条件。

二、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和子女交流,而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也容易形成心理隔阂。家长们在问卷中认为“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的占20.7%,认为“不知道怎样告诉孩子去适应社会”的占46.5%,因此只有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还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跟孩子一起看书、出游,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

三、调整心理,把握好教育中的期望效应

父母要想使自己的期望成为有益孩子健康成长的积极力量,首先要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期望,使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成为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这就要求父母有一个适度的期望值。其次,不要因失望放弃期望,父母的失望、埋怨,甚至打骂,会影响家庭和谐,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在孩子做任何事情时,家长应对孩子说:“只要你认为自己确实努力了,我们就接受任何结果”,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会无限激发孩子积极向上。

四、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文化素质。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父母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不仅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2.提高心理素质。父母遇事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3.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判断和价值定向方面,父母与子女的相关系数为0.55。孩子思想品德素质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你怎样穿衣服,怎样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你怎样表现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从而促使家庭心理氛围积极向上。

五、营造和睦的心理气氛,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成员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信任、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和尊重,学会如何爱他人、尊敬他人。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综上,一个家庭的心理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只有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家庭中营造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心理氛围。好的心理氛围,体现为家长与孩子在心理上的和谐、在思想上的沟通、在情感上的共鸣。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爱的哺育,它充溢着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尊重和鞭策。

参考文献:

[1]周立凯,张双文,等.21世纪怎样做家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等.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毕德洲(1977-),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学生管理。

上一篇:谈谈“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 下一篇:在《外科护理学》急腹症护理理论教学中运用P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