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生》――种挣扎,一份无奈

时间:2022-07-26 06:15:26

[摘 要] 本文以电影《杀生》作为分析材料,从德勒兹的电影哲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浅显地分析。解析了片中的杀和生的元素以及各种隐喻和象征;随后,探讨了佛家“境由心生”和片中“心由境生”引发的两种生活态度,在当今环境下,应如何处理心和境的关系,减少心中的挣扎和无奈。

[关键词] 杀;生;心;境

【中图分类号】 G63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50-1

杀――生,这本身就是一个褶皱。人自身是个矛盾体,呱呱落地起明明是为了生,却总伴随着死。同样,这一生一杀,也有着这两方面互相作用着的力。原始的欲望,本我的冲动,却因你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中,不得不加以收敛和克制。而只有在这样的克制下才能允许残缺的“生”得以发泄。杀是收缩的力,令人无可奈何又不得不接受的力,生是本能的力,是与生俱来无所畏惧的本质力量,当这一内一外两种完全不同却又相互纠缠的力量强烈的作用于一个人身上时,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无视?挣扎还是无奈?《杀生》以视听语言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出来。

一、《杀生》的讽与誉

本片讲述了在四川的一个封闭寨子,沿袭着传统中国部落式、家族式的传统。对生命有着一种原始的盲目崇拜,而在这有序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格格不入的牛结实。他无拘无束至无法无天,百姓们对其恨之入骨又无法制伏,不得已全族人对牛结实进行了设计:全民合力,营造了一个牛结实已病入膏肓的“境”,使他自己的“心”病逐渐明朗,最终自己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也就是一直贯穿片子的“心由境生”这一计。在这里,主人公牛结实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影片没有交待他如此顽劣的因,只表现了现在的果。他无所事事,没有一个职业身份,以游手好闲为生,族中大人都憎恶并且自动远离他,唯有傻子和孩子能与他为伍;他自信心强并好强心重;牛结实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总是充满活力,为这了无生趣的村落增添色彩。

在这一族群中,追求的是绝对年纪,不需要新奇的想法,不欢迎生活中的意外。牛结实这一号人物显然是族人中的眼中钉,时时威胁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并且为其追求长寿带来危险。每当老人奄奄一息时,族人们都会加油打气,希望他能再坚持一下,创造新的长寿纪录。看上去是如此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可正如片中牛结实的台词,乌龟长寿却天天缩在龟壳里,有何意义?所以作者其实在暗讽长寿村,暗誉牛结实。

牛结实玩世不恭,实为生而被他人看做是杀的不安定分子;族人们按部就班生活,看似热爱生命而实为磨灭人性的杀的力量。在这一杀一生相互对立的角色中,牛结实终究是寡不敌众,从开始的无视规矩;到中间的怀疑自身;再到最终的无奈妥协。这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研究的。

二、心由境生

牛结实的转变是被动不得已而为,同时也和他自己的本性相关。在影片之出,他那份顽劣令人咬牙切齿,一人独创江湖,无牵无挂。整日和小孩子厮混在一起,并且还有个傻子总在他身边。这两类人物设计很有意味,他们充满童趣热爱生活,并未遭到大染缸的浸染,依然保有一颗较为单纯干净的内心,此时的心――境关系简单明确,正如李贽“童心说”,由心决定境,也正是佛家所讲的境由心生之阶段;而牛结实在救起了马寡妇占为己有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付出感情,族人们的精心设计,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这时心――境关系复杂,眼中所看到的“境”逐渐颠覆了“心”的坚持,两者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正所谓人言可畏,境逐渐占了上峰;而牛结实最终败了是因为他拥有的更多了,他拥有了新的生命寄托,那份责任感使他彻底妥协了,这时心之所向已经毫无意义,今后娃儿生长的环境才是一切,所以他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换取族人对娃儿的原谅,此时境完全决定了心,阴谋得逞。

一步步,牛结实逐渐失去了自己起初的那颗“童心”,越来越被世俗的目光左右,最终完全丧失了自己,解释了这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曾拥有,就不会害怕失去,越是在乎则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老子这话对世人来说却是难以企及的境界,连牛结实这样一块顽石都有动情之时,想要“不带走一片云彩”是不可能的。若要做到境由心生,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则应尽量肃清身外之物。

三、境由心生

整部片子都是通过对佛家思想的反叛演绎来展现导演的思想。最为明显的是心境关系的颠覆。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典型的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依我的心情和心境进行选取;而本片则偷换为“心由境生”,和当下浮躁的社会相吻合。人类是群居动物,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尤其是现在,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足不出户便能沟通全世界。而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寡民小国绝对是一种奢望。我们要想立足于社会,就不得不接受各种设计,被政治设计,被文明设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牛结实。

迷茫之感的产生就是心中缺乏信念,空虚难熬也是因为外界的浮躁变幻,心境受到外界的左右而自己难以控制,试问现在的自己,若周遭所有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否定你时,你还能坚定内心的想法吗?正是抓住现代人这一弱点,死亡才得以设计。

在处理这心和境的关系上,生和杀的关系上,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委曲求全,在坚持自我还是遵循法则之间做着永远不停歇的选择和平衡。最终或是挣扎无果无奈妥协,或是我自逍遥问心无愧,达到一种撄宁、心斋、坐忘的境界。隐士固然潇洒,但能于世俗中获取平和宁静更需要那份执着坚持。作为要在这样纷扰的环境中前行的人们,我们只有不断修炼自己强大心灵。

作者简介:郝达瑞(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学。

上一篇:如何增强课堂氛围 下一篇:一杯“拿铁”为什么卖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