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时间:2022-07-26 05:38:27

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104-01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的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实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阐述中,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又称“显性知识”“明确知识”)――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发生变化,并通过学习可以习得的数学事实,而且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又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只有通过培养与经历方能获取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这类“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对其“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可以终身受用。

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的获取而制定,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

二、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处,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

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讨论讨论,分小组验证验证……”可实际上呢?讨论的问题经常是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学生就把手高高举起,可老师还在说:“你们商量商量。”小组合作明显的成为一种累赘的形式。还有些合作,学生刚刚要进入交流状态,老师却宣布合作结束,因为下课的时间要到了。更有些讨论,学生分工不明,研究的问题不清,盲目的一哄而起,为的是有一片“热闹”的局面,其结果,只能是用个别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组讨论的结果……

这种形式化的课堂,其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确实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缺失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为什么有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做了那么多题,却不见长进,而在那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点一点的退步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学生认为不管什么样的题目,只要它在那个单元里出现了,即使只有一道题没做,心里也觉得不踏实;二是学生认为只要能解出难题,实力就会自然的提高。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其实那些应该做到融会贯通的题目才是真正重要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也不太多,应该先把重要的题目研究明白之后,再去学习不重要的题目。而且应该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因为唯有如此,学习才会有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能无所畏惧的鼓起勇气钻研下去。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也就能点拨及时,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政策去向解读 下一篇:班主任在留守初中生去“留守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