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初步分析和评价

时间:2022-07-26 02:10:51

对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初步分析和评价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深入分析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成和特点,正确把握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全面实施“两创”总战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一、区域创新能力代表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支撑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条件

目前,国内外对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的技术指数。该报告把国家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专题对全球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排名,其所界定的国家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括观念、制度、机制、政策、环境、市场等方面的创新,而且是各创新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认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于4个因素:公共创新基础设施、特定企业集群的条件、公司的创新取向和它们之间联系的质量。

二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中的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评价。《洛桑报告》从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基础设施、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8个方面进行分析,用数据来表达思想,用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来判断地区创新能力的强项和弱项。

三是联合国开发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的技术成就指数。其由4个方面构成:(1)技术的创造,由在本国授权的专利、技术许可收入构成。(2)新技术的扩散指数,由互联网用户、中高技术的出口构成;(3)老技术的扩散,由电话和用电消耗量构成;(4)人类技能,由入学年数和大学教育中科学专业的比例构成。最后也有一个总的技术成就指数,这一指数并没有连续性。

四是哈佛大学M・Porter教授等主持的美国《创新指标》研究项目,其主旨是评价美国不断推出创新的能力。研究认为,国家创新能力不是竞争力,因为竞争力可通过短期的降低成本等手段获得,而国家创新能力是国家工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基础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其中,创新基础设施包括在研究开发中的人力资源、投资于研究开发的财力资源、对国际投资的开放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教育投资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五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研究发表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对中国各省市区技术创新能力状况进行了多年的跟踪分析和评价,提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4个方面的要素构成:①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②知识流动能力,即不断地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在各创新单位之间流动的能力;③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④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即创新的产出能力。

总的来看,上述几个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有几个共性之处:一是强调研究开发的投入;二是注重科技和创新的产出;三是关注技术的创造和获取;四是重视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环境。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它集聚、配置和激活创新要素的水平,它既不等于科技能力,也不等于科技竞争力,一个地区科技能力强不等于区域创新能力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其主要途径就是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激活区域创新的动力、完善区域创新的平台、突出区域创新的重点、健全区域创新的政策。

二、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都在不同程度地强化和提升,但仍存在创新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产学研还没有形成内生型合作机制等薄弱环节

(一)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我省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区域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2006―2007》显示,近几年来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呈上升趋势,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01年的全国第7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6位,区域创新能力位于全国上游水平,属于创新能力强的地区。从2006年的评价指标来看,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能力5个指标分列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第5位、第6位。

1.知识创造能力分析。知识创造能力取决于研究开发投入、专利、科研论文、投入产出比等4个综合指标。2006年浙江知识创造得分为29.34,位居全国第7位。近年来,浙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等举措,使科技创新能力较大提高。

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主要生产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缺乏大院名校,缺乏高层次的科研人员,知识创造的基础远不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知识创新能力成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中的薄弱环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偏低,2006年全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1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4%,低于全国1.42%的平均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相比差距很大,而且与国内的北京(占GDP的5.50%)、上海(2.50%)、江苏(1.60%)等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较大距离。国际专利水平较低,2005年我省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美国发明专利只有0.53件,而国际上24个创新型经济体每百万人口拥有美国发明专利的中位值已达77.45件,差距非常大。

2.知识获取能力分析。知识获取能力主要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等三项综合指标,知识流动和获取主要是通过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来完成。2006年我省的知识获取综合指标为31.54,位居全国第5位,列上海、江苏、广东、北京之后。近年来,浙江致力于区域创新要素的培育和流动,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网上与网下、无形与有形、技术资本商品人才有机结合的技术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止到2006年底,网上专业市场总数已达11家,通过网上技术市场累计技术难题4万余项,签约项目近1.4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7亿元。全面启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联合共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了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等国为重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组织了4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对加强知识流动和获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我省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目前,我省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63.6%,而全国为50%左右,发达国家多在30%以下。我省在大中型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总额中,以设备为主的合同金额占93%,以技术为主的合同金额不足7%。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包括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制造和生产能力、新产品产值等4个方面组成。2006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综合指标为46.47,位居全国第5位。一是企业研发能力明显提高。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9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4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二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截止2006年底,全省专利申请量为5.29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8330件,全省专利授权量3.09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424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两项指标分别居全国第三、二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25件,位列全国第一;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5个、国家免检产品534个,总数均持续位居全国第二;浙江名牌产品1300个;拥有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36个。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6年,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列居全国第7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2202.2亿元。四是形成一大批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06年底,全省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8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96家。但是,我省企业仍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是1∶0.2,与工业化中期日本、韩国1∶5相比差距很大。

4.创新环境分析。创新环境应当从创新基础设施、市场需求水平、劳动者素质水平、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等5个方面进行考察。2006我省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综合指标为40.52,居全国第5位。近年来,我省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改制与转制相结合的科研院所改革,48家省属科研院所已全部完成改制;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鼓励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等举措;我省加快推进创业投资,创投企业运作良好,截止2005年,我省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投资机构共有27家,实收资本26.26亿元,管理创业投资资本规模40.09亿元,总投资额达到27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创业投资的重点领域,占80%左右,创业投资成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但是,我省在劳动者素质水平和教育投资综合指数排名不佳。从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量看,我省分别是广东的78%、江苏的58%、辽宁的56%;高层次创新人才紧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只占人才总量的3.9%,低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我省为6.96年/人,位居全国第15位。

5.创新绩效分析。创新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包括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等5个方面构成。2006年我省创新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为45.17,位居全国第6位。目前,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364.47亿元,在全国的排名已从1995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5位。2003-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1%,增速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发展,2006年杭州国家高新开发区和全省11个省级高新园区产品销售收入2240.7亿元,出口创汇85.5亿美元,利税195.6亿元,分别增长52.1%、49.2%和43.1%。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成效日益显现。

但是,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增加值的8.31%,4年仅提高0.53个百分点。我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仅居全国第七,全省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以及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浙江制造迈向浙江创造的主要障碍。

(二)我省区域创新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

总体上,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的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省经济在全国的地位还不相称。据省发改委对871家企业的调查,我省在区域创新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为:

一是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创新成本过高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原因。同时,预期的风险过大和缺乏自主创新经验也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原因。

二是我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还没有很好的形成,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产学研合作难度较大和技术市场不健全成为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主要外部因素。同时,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是科技成果转换费用太高成为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同时科技成果的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判断成果的应用前景,企业也缺乏了解科技成果的信息,这些都阻碍了企业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取技术并进行商业化。这反映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通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一般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商品化能力较差,而一般企业仅能进行应用技术开发,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环节,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缺乏市场化的企业基础研究工作。

四是我省行业或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仍有44%的区域没有建立平台。创新平台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技术及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质量检测和科技孵化等实用层面,平台服务有限和不能贴近企业需求是目前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原因。

五是国家和浙江省制定的自主创新方面政策仍不完善,其主要问题为政策办理手续繁杂,享受政策的成本高,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同时政策享受门槛过高和政策对企业吸引力不大,也是重要原因。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背景,也有政策导向的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和理念上的误区,但最根本的是我省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区域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

因此,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关键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课题组组长:刘奇 副组长:孟刚

成 员:钱建鑫、李军、陈利、

沈炯、何红波、缪景、朱宁、赵枫)

上一篇:引进高技术大项目: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下一篇:把治理农村垃圾污水作为一件大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