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22-07-26 01:12:50

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 要: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需要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课堂;满足需要;主体地位;意义;对策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已刻不容缓。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已今非昔比,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了。目前“教师下讲台,讲桌靠边移”不正体现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那么,有效的课堂从哪里来,怎样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我自身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看法:

一、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必须学会思考,不思考就没有意义。特别是数学课,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要问题刚一提出,立刻要求回答。由于学生尚未深入思考,被动应付回答,肯定有人随声附和。因此,我们在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让每位学生充分活跃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先弄清已知条件及由此而得出的结果,要解决此问题,还缺什么条件,再让学生把前后知识串起来,最后对知识加以梳理,融会贯通。这样,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明朗化了。

二、留给学生表述的时间

数学课上,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民主参与教学。对某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多辩论、多争议、各抒己见。千万不要追求形式上的“标准答案”,求大同、存小异,否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学生有不同意见时,教师能从中对学生的多向思维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即使错了,也能了解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通过多说,既避免了其他学生重蹈覆辙,又向有错的学生敲响了警钟。例如,在我校的一节数学课上,要证明两直线平行,其实问题并不复杂,由于教师没能摸清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刚一提问,有的学生便举手发言,于是学生叙说,老师板写,结果证明过程半途而废。这个问题学生不是不会证明,而是虽然会证明,但由于事先没有让学生充分分析思考过程,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这样去做,结果证明途中便“卡壳”了。

三、训练学生最规范的书写格式

有的学生虽然明白证明题的思路和思考过程,却苦于无从下笔去书写推理过程,就像命题作文一样,虽然准备好了写哪几件事,但当拿起笔时却无从写起,千言万语难下笔。

要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除了交给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多写。这里的多写,不是长篇大论地去书写,而是要学生写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正所谓“口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证明过程既要清晰简练又要推理完备,特别是使用推出符号“?圯”时更要完备无缺,结构严谨。当然“……”格式较为自由,若不多加训练格式书写,学生的解答过程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漏洞百出。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就要抓住动手实践。比如让学生裁剪,折叠图形,拼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将萝卜、洋芋切成各种几何体;测量学校国旗杆或某建筑物的高度,认识仰角、俯角的概念,让学生亲自制作测角仪;了解几何体的展开图,借助图形理解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等,通过动脑动手,亲自操作实践,认识图形、理解概念、应用知识,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又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问个为什么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即使课堂听不懂,学习有疑惑,也不愿向老师请教;在闲谈中总能听到好多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学习中有那么多的问题,宁可一错再错,也不向老师提出,很难彻底纠正。这可能与师生双方都有关系。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答疑解惑,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学识、经验来衡量学生。有时学生本来鼓着勇气,满含信心和希望来请教,老师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答?”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再也不愿请教老师了。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养成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写、多动、多问,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活动起来,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样就会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也确保了每一堂都是高

效的。

参考文献:

[1]刘海英.基于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管理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5(18):63-64.

[2]蔡啸.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59.

[3]郭文.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4]鲍家银.实现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3):100.

上一篇:全国卷背景下的数学高三复习策略 下一篇:如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