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饰起源及其审美功用调查

时间:2022-07-26 12:49:22

项饰起源及其审美功用调查

摘 要:据有关资料表明,早在7.5万年前,就已出现项饰,但它的起源及原始的审美功用却从未受到学术上的重视。本文从造型、材质等方面入手,对早期项饰的起源及其原始的审美功用进行探讨,解析原始社会早期制作的各类项饰所传递的信息,认为原始项饰起源于原始的求偶行为,是原始人类用来美化自身以达到吸引异性的目的。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自觉的,这种自觉也满足了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从而揭示了项饰起源与艺术起源,乃至人类进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项饰;起源;原始社会;艺术;审美;繁衍;功用

中图分类号:J526.1文献标识码:A

“从中外考古发现的材料看,旧石器晚期那些人类最早的人体装饰,几乎都是项饰”。[注:参见邓福星主编《中国美术史》(原始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在摩纳哥附近的一个墓穴里发现的三串鱼类椎骨做成的项链,大约制于公元前25000年和18000年之间,曾被认为是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首饰中时间最早的。[注:参见石青编著《首饰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而后“在南非海边一洞穴处,考古学者在地层中发现了41枚大小如豌豆的海里螺蛳,它们都属同一个种,而且每个螺蛳的壳口附近都钻了孔(见图一),所以可以确定,它们是古人类的首饰而被用绳子串连起来作为项链用的,这一首饰年代距今约7.5万年”[注:参见许汉奎《7万年前首饰之谜》一文,2007年1月12日,来源化石网。],使项饰出现的时间又向前迈进了好几万年。大胆假设一下,项饰会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早饰品吗?“项饰的直接说法,是将装饰于颈部的饰物,直接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注:参见王小月《项饰说法》,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作个更大胆地推测,最早项饰出现的时间是否应该比已知的这些还都要早呢?或许是一条柔美的植物花茎,或许是一块绚烂的动物毛皮,它们曾装点在原始人的项间,但如今却早已被岁月所腐化。

一、项饰起源的假说

是什么原因让原始人对项饰另眼相看,将其置于其他饰品之上呢?

一件物品被设计出来,它的功能性是被首先强调的。而功能性往往又隐射着物品的起源。颈项是人体的关键部位,纵向联系着头部与胸部,横向联系着双肩,仿佛人体地图中“十字路口”,因此我们常常把重要的地理位置比喻成“咽喉地带”。在这样的“交通枢纽” [注:参见王小月《项饰说法》一文,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处妆以饰物,它的最初功用难道仅仅是为了制造美的视觉效果?从原始人类对项饰的重视度看来,项饰的功用与起源还应该含有更深刻、更重要的意义,但一直以来,项饰在学术研究中,总被看作是众多首饰中的普通一类,或干脆归为服装设计的附属,单纯从装饰效果来阐述,致使目前尚未有对项饰起源与原始功用进行专门、深入探讨的论述,仅在研究相关问题时稍有涉及,且缺少明确的陈述,这对项饰来说是很不公平的。经过对它们的梳理总结,我将项饰的起源归纳成以下几种假说:

(一)认为项饰的产生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交时期的“抢婚”风俗。当时男性为了防止被其虏来的女子逃跑,便在女子脖上拴上绳子。随着父系氏族的从夫居制度的确立,这种习惯被保留了下来。“抢”和“拴”都演变成一种婚礼的仪式,而绳子也越来越漂亮,慢慢的就变成了项饰。[注:参见《你了解项链吗?》一文,克拉珠宝社区-珠宝论坛。]

(二)认为项饰起源于原始的狩猎活动,是原始人用来炫耀战绩的。[注:参见孙嘉英著《首饰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三)认为项饰起源于特殊权利与个人财产观念的确立,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注:同上书。]

(四)认为佩戴项饰起源于原始的,是原始人为了求佑于自然界神秘力量的行为。[注:参见邓福星主编《中国美术史》(原始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种观点的产生应该是受到了现在某些地区婚礼习俗的影响。但项饰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项饰了。此观点将项饰出现的时间远远推迟,与已获得的考古资料相悖。

第二种观点似乎是受到了古代某些原始部落风俗的影响。据说印第安人每次猎到鹰后,都会拔取鹰尾的一根羽毛插到头上,以示炫耀。但如果项饰的出现是作为这样一种功能,那么它就应该取材于一些勇猛动物的骨或牙(如鲨鱼、虎、狼等),但反观目前发现的最早项饰,它是由海里螺蛳串成的,想要获得似乎并不困难,无法表现出人的勇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项饰确实曾一度被看作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第三种观点显然就是基于上述理由被提出的。有限的出土数量,复杂而困难的加工过程,的确有可能决定了项饰难以被普遍拥有,使得“项饰是权利、地位与财富的象征”这一结论很有说服力。但在项饰出现至始的早期原始社会里,财富是全氏族共有的,等级观念也还没有完整形成,是不太可能凭借项饰来反映个人的地位与财富的。

非洲人认为颈部相接头部与躯干,是生命关键之所在,在颈部佩戴取自动物牙、角、贝壳、龟壳制成的装饰品,充当颈部的咒物,有赖以保护生命之意。澳洲人也围以袋鼠毛,或将袋鼠的牙齿穿成字型,配挂于胸前。[注:参见欧群叶《首饰起源及功能初探》一文,《中国宝石》,1999年第3期。]

显然,原始人类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常常对一些强大的自然事物产生惧怕和崇拜的心理,许多民族都有他们所膜拜的事物,并把他们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他们认为这些自然事物中蕴涵着神秘的力量,把它们配于身体的关键部位,可保护身体不受其他力量的侵害,或借助这种超自然的神力,以增强自身的力量。但在这种行为当中,人所佩戴的咒物才是关键所在,其次才是佩戴的位置。由于不同地域、不同部落中的人群重视的人体部位各不相同,而人的身体除颈部外还有很多重要部位,因此这个观点并不能说明项饰何以能凌驾其它饰品之上,在原始社会中独领。

二、中国原始项饰的特点

上述的各种观点几乎都能从现代原始部族的材料中找到大量的例证,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认真推敲起来,却又难免显得有些片面。

在世界各国中,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完善的过程,下面将以中国发掘出的原始时期项饰为例,按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整理成表,来探讨早期项饰的演变轨迹。(见《中国原始社会项饰图表》)

表格中提供的信息表明,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项饰,它几乎伴随着原始人类进化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项饰的制作工艺曾由粗到精;其材质由随手拈来到刻意取材;其造型由采用原材质的本来形态到专攻设计,体现了人类与项饰关系的不断密切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

早期原始项饰的制作材料先由取材于海里生物(鱼骨、螺蛳,贝壳等)转而取材于陆上动物(骨、牙、蛋皮),继而发展为稀有石料,最终出现了陶珠。造型设计多为人体的胸前正面观式样;制作项饰的各种素材按照一定的形式,组成有美感,有韵律的图案;且项饰的整体体量一般比较大,有的甚至可在人的项部环绕数圈。项饰的制作工艺由粗略、少有加工,慢慢发展到越来越复杂、精细,即从单纯地取物之天然造型,到逐渐开始对材质进行人为的艺术加工和设计构思。

在整串项饰中,无论是动物的骨、牙,还是石料,被打磨穿孔后,按照一定的次序和韵律排列并串制起来,它们有的被染上颜色,有的被磨制成特殊的形状,其中还会穿插、点缀一些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小饰物,组合成富于美感的图案,其材质和造型显然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巧妙设计的。这不仅肯定了项饰在原始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原始人类很早就已具备了审美、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伴随着人类对他物审美产生的同时,自身爱美的意识也已出现,并逐渐加强。

在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在原始人类还未能完全掌握如何制造工具的情况下,为何选择用质地更坚硬,加工起来更困难的动物骨、牙来制作项饰,是因为猎取动物后的喜悦情绪影响了原始人的审美倾向,还是因为原始人认为动物骨、牙等物的形态,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美,是其他材质即使经过打磨也不能媲美的(随着技术水品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制作工艺逐步精湛,才开始转用可塑性更好的木、石做材质),但这似乎都昭喻着项饰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以及他们独特的审美取向。而项饰出现的时间段(以打制石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及其材质的选用过程(海里鱼骨、螺蛳、贝壳动物骨、牙、壳石料),也似乎暗示着项饰出现的时间甚至有可能不晚于人类使用石料制作工具的时间。

总之,显而易见的是,异于现代项饰所展现的不同风格的美感,早期原始项饰在造型上更偏重先声夺人,以最直接、最醒目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第一时间就引起同伴的注意。把对方的视觉中心聚焦在人的颈部,这应该才是早期原始项饰出现的最终目的。

三、早期原始项饰存在的价值观

孟子曾云:“食色性也”。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色,对于原始人而言,就应该是为了繁衍的需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努力使自己的种族和血脉永久留传、不致消失,这是任何一种生命体都具备的天性。对动物而言,那就必须争取更多的机会,对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爱美成为吸引异性的需要,或者说美成为吸引异性的媒介。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许多动物在期,努力使自己显得更加强壮,更加美丽,更加突出,这些特征尤其表现在它们绚丽的皮毛上,这是大自然赐予它们的得天独厚的礼物。人类的形体虽然也很美丽,但是相对于这些动物,却显得不够多彩、生动。

一方面要使自己在异性面前形象更加突出,以争取更多的繁衍机会,同时又要选择相对优秀的异性对象,使自己后代的基因更加完善,迫于这种双向选择的压力,人类开始向更有经验的动物们学习,模仿动物求偶或觅食时的动作,这形成了最原始的舞蹈;模仿自然界中的风声、雨声、动物的吼叫声,这形成了最原始的音乐;模仿动物身体上美丽的皮毛,这形成了原始的体绘与体饰。人类发现了动物身上这些美的特质,开始模仿、创造。所有这些行为的目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应该还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

从收集世界各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资料和现代原始部落的资料中可以发现,早期原始体饰形式主要为:项饰、腰饰、臂饰、腕饰、头饰等几种。这些形式中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人体的生殖区而装饰的。这小小的体饰实作了很强烈的性感刺激物。它的用意是显然的:自我炫耀,吸引异性。

两个琮形管、两个扁平冠状佩、23颗喇叭形管、18颗鼓形珠穿缀而成,另有24颗鼓形小珠,分别缀连在两个扁平冠状佩上。项饰净重145克,选用透闪石软玉琢制。琮形管呈黄白颜色,长6.8-6.9厘米,宽1.1-1.2厘米,孔径0.4-0.5厘米。扁平冠状佩长2.3厘米,宽3.3厘米,厚0.9-1厘米,也呈黄白色,中间和肩部有小孔相通,中间的圆孔用来与项链串联。肩部小孔用以单独串联14颗圆径仅0.4-0.7厘米的鼓形小珠,构成冠状佩自身的一组小串饰。冠状佩上端作鸡心形,两面各有一组兽面纹图案,与鸡心形结合成为一个形象生动的兽头。喇叭形管23颗,长1.7-2.7厘米,圆径0.5厘-1厘米,孔径0.2-0.4厘米。鼓形珠18颗,长1.2-1.9厘米,圆径1-1.4厘米,孔径0.3-0.6厘米。喇叭形管构成项饰的上半部,玉珠穿缀成项饰的下半部。

波兰著名美学家奥索夫斯基直截了当地把它们归源于生物本能性感的吸引。[注:参见欧群叶《首饰起源及功能初探》一文,《中国宝石》,1999年第3期。]不论是一片斑驳的蛋壳,一串彩色的小石珠,一颗牙齿或一个发亮的贝壳都不能逃避同伴的注意,这样就把同伴的视觉焦点吸引到希望被关注的部位。项饰作为人体关键部位的装饰品,其作用自是不言而喻了,就像一条承上启下的纽带,在展现人类优美的颈部线条的同时,又将人体各个部位的美串连起来,通过充分展示人体的美来吸引异性,把人类对自身、对他物的审美与繁衍需求结合起来。

项饰究竟因何而来?它为何会被原始人类如此看重?虽然之前学术上并没有过明确的定论,但我敢断言,它一定是人体各部位饰品中最特殊的一种,这与它所装饰的部位是密切相关的。既不同于胸饰、腰饰,裸地把人的目光引向身体的性感部位;也不同于头饰、耳饰那样单纯的装饰人的面部,它仿佛是由本能跨入文明的一道门槛,将人类最初的欲望悄悄留在了门内。

原始项饰用最张扬的形式含蓄地表现了美的功能,将原始人对美的认识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宣告人类开始从兽类中脱离出来,走向文明。

四、结语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原始人是人类的儿童。”[注:参见《奥林匹亚的晴空》,尼采著《哲学与真理》(中译本),序言部分。]处于人类儿童期的原始人群,对大自然充满了畏惧与崇敬的感情,他们的生活依赖于大自然,他们的需要全部来源于大自然,作为大自然中新生的一员,他们需要向那些更成熟的物种学习如何生存。由需要进而模仿;由模仿转而创造。项饰便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了。它的出现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争取更多的繁衍机会,从而满足人类种群延续、壮大的需要。

项饰作为一件小小的艺术佩件品,体现出人的意志,改变着人的心态,标志着人类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品味。艺术也许不能直接产生物质,但缺乏艺术,物质文明不可能发展;没有艺术,也许人类至今还是一种较低等的动物。同时也进一步映证了“人和动物吸引异性的活动有着本质区别。人类装饰意识基于性选择的动力,已上升为主体审美认识结构中的一种主动性观念,而动物对异性的吸引却只能借助于自然的装饰。”[注:参见张晓凌著《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过去普遍认为劳动创造了艺术,其实艺术本身也是一种劳动,是一种高级的抽象思维。“劳动说”认为,是劳动使人类进化,并优于其他动物。但事实上,除了人类以外,很多动物也都会劳动,最终却只有人类进化为了最高等的生物。我们对项饰的探讨,实质上是对人类自觉进化的探讨。人类天生具备某种特质,即某种抽象思维能力,使人类在模仿的同时,又能学习、创造,并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改造周围的事物,使得自然界中具体的东西转化、抽象为人类所需要的状态,或者这种本性才是人类真正超越其他生物的真正原因。项饰,作为研究人类艺术发源史的重要佐证,是见证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块“化石”,它解析着坎坎坷坷的历史进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疑问,为我们研究人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因素,它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上一篇:中西油画“写意性”之探析 下一篇:数码前时代和数码时代的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