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墓地出土的玉项饰

时间:2022-09-09 03:08:01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

是两周时期位于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应国的贵族所使用的墓地。

该墓地始自西周早期,直到东汉初期以后才逐渐废弃,延及后世尚有个别墓葬存在。

应国墓地1979年发现,1986年开始发掘,现已发掘的古墓葬计有500余座。如以墓葬年代区分,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应国贵族墓;

二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的楚系贵族墓;三是西汉至东汉初期的平民墓葬。

进入西周以来,平顶山一带成为武王之子应叔的封地,也就是古应国的所在地。及至春秋早中期之际,楚国消灭了应国,占据此地直至战国中期。继而这里又先后属于魏国、韩国与秦国。这批墓葬自南向北排列分布,井然有序,显然是由当时统一管理的公墓墓地。在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组玉佩饰,现择要简介如下:

组合玉项饰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部。由1件璧形玉佩、1枚卷云纹玉管、2枚方解石管、12枚红玛瑙管、10颗绿松石珠相间穿联组合而成,共计26件(图1a)。璧形玉佩,直径2.7厘米,孔径0.8厘米,厚0.25厘米(图1b),青玉,冰青色,晶莹润泽,半透明。璧身内外边棱打磨光滑,璧孔较小。卷云纹方玉管垂于整组佩饰的前方,长2.9厘米,粗端直径1.1~1.3厘米,细端直径0.85~1.2厘米(图1c),青玉,冰青色,半透明,因受沁局部有黄白色斑块。方形管断面呈矩形,两端粗细不一,管孔两端对钻,四面各饰两组S形勾连云纹。整组项饰的周长为41厘米。其具体穿联方法是:以1件璧形玉佩作为整组玉佩的总纲,置于墓主人颈项后面中分点上,并以1件个体较大的白色方解石管垂于胸部正前方,分列于墓主人颈部左侧的珠管,分别以不同色彩的红色玛瑙管、绿松石扁珠与白色方解石管依次相间隔,而分列于右侧的则以绿松石珠与红玛瑙管依次相间隔。值得注意的是,邻近项后璧形玉佩两侧的红玛瑙珠个体略小,而位于颈前的玉管或玛瑙管则相对较大。绝大多数珠或管的管孔属于两端对钻,个别的为一端施钻。

二璜联珠组合玉佩饰

出土于墓主人颈部。由1件璧形玉佩、1件戈形玉璜、1件鱼形玉璜、8枚青玉管、14颗绿松石珠、10颗红玛瑙鼓形珠、26枚红玛瑙管、2颗白色方解石珠相间穿联而成,总计63件(图2a)。整组佩饰以璧形小玉佩为总纲,以上下排列的2件异形玉璜为主体,两侧配以大量的左右相互对称的红玛瑙管、青白玉管与绿松石珠。其中珠管的穿联方法是:在每2件相邻的红玛瑙管之间,依次分别隔以1件青白玉管或1颗绿松石珠或1颗白色方解石珠。该组玉佩的戈形璜、鱼形璜皆位于墓主人胸前正中部位,颈项后面有10颗红玛瑙珠、4枚红玛瑙管、2颗绿松石珠皆依次穿联为单行,居于项后中央;其余红色玛瑙管自颈部两侧开始向前方分为双行,以成内外两圈,逐渐下行而垂于胸前。在内圈下端垂一鱼形玉璜,外圈下端垂一戈形玉璜。上端以小玉璧为起点,下端以鱼、戈为终点,无论内圈还是外圈,其左右两侧的珠管不管是质地、色泽、大小、形状、长度,均基本相同且相互对称。

整组佩饰长度约为42厘米,宽度为20厘米。璧形玉佩位于最上端,直径2.8厘米,孔径0.8厘米,厚0.25厘米(图2b),青玉,浅冰青色,半透明,因受沁大部有黄白色斑块。内孔较小,外侧边棱被磨得较为圆滑。戈形玉璜位于外圈下端中央,长12.7厘米,宽3.6厘米,厚0.2厘米(图2c),青玉,深豆青色,润泽光洁,半透明,因受沁而有黄白色斑块。戈作璜形弯曲,双面片雕,尖锋、曲援、短内,援周边皆为锐利双面刃,援正背面皆有中脊,脊两侧为浅凹槽,援本中部与锋端各有一穿。鱼形玉璜位于内圈下端中央,长6.4厘米,宽2.7厘米,厚0.2厘米(图2d),青玉,冰青色,润泽光洁,透明度甚好。鱼身作璜形弯曲,双面片雕,弓背,翘唇,口下方似有一爪,中部分叉的尾鳍各向两边外张,背鳍与腹鳍以阴刻细若发丝的成组并行线表示。此鱼的腹鳍与背鳍一样,都是单鳍。鱼的口端与内侧尾鳍上各有一个圆形小穿孔。

兽首形单佩联珠玉项饰

由1件兽首形玉佩、4枚玉管、7枚红玛瑙管、18颗红玛瑙珠、8枚细料管、4颗圆球形小料珠相间穿联而成,总计42件(图3a)。其中作为整组玉佩总纲的兽首形玉佩位于墓主人颈部左侧,红玛瑙珠呈单行穿联,位于墓主人胸前,玉管、红玛瑙管、细料管则相间穿联成并列的双行,位于墓主人项后与右侧。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细料管出土时仍残留在玉管、玛瑙管一端的穿孔内,而大多数已经残破。复原后的玉项饰周长约为45厘米。兽首形玉佩高2.2厘米,上端宽2.1厘米,下端宽1.8厘米,厚0.7厘米(图3b),青玉,深豆青色,略泛青绿色,微透明,有两道黄白色纹理沁斑。其外轮廓略呈梯形,中心有一圆形小穿孔,正面呈弧形凸起,饰兽面形纹样,背面平素,四周边棱被磨得较为光滑。兽面头上有桃形双耳,鼻部呈缓状凸起,粗眉上挑,圆睛略微向外凸出。

凤鸟纹单佩联珠玉项饰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部,由1件椭方形凤鸟纹玉佩、15颗红玛瑙珠、58枚细料管穿联组合而成,总计74件(图4a)。在整组玉佩中,红玛瑙珠以单行相间穿联,细料管以双行相间穿联,凤鸟纹玉佩是整组玉佩的总纲,位于墓主人项后。复原后的玉项饰周长约为52厘米。凤鸟纹玉佩长径2.2厘米,短径2.l厘米,厚0.4厘米(图4b),碧玉,深豆青色,部分呈翠青色,温润光洁,半透明。大致呈椭圆形,正面饰凸起一只圆睛的卷云纹,背面平素,中心部位由双面对钻出一圆形穿孔。

拱桥形单佩联珠玉项饰

出土于M201墓主人颈部。由l件拱桥形玉佩、53颗红玛瑙珠、72枚细料管以双行相间穿联而成,总计126件(图5a)。因长期遭受腐蚀的原因,绝大部分细料管已经粉碎,难以提取。其具体穿联方法是以l件拱桥形玉佩为总纲,两侧每两组红玛瑙珠之间各穿联4行相并列的圆形细料管。红玛瑙珠排列为双行9组,可分为内外两圈,其中内圈计有26颗,外圈有27颗。除其中一组为5颗之外,余皆为6颗一组。至于间隔于两组红玛瑙珠之间的细料管,大都以8枚为一组,分作4行,唯有在拱桥形玉佩两侧的两组细料管各以4枚为一组,分作4行。复原后的玉项饰周长约为50厘米。拱桥形玉佩长2.5厘米,宽2.4厘米,厚0.25厘米(图5b),青玉,冰青色,玉质细腻温润,半透明,其一角有一块不大的褐色瑕斑,或因受沁隐含一些黄白色颗粒状微小斑点。其外轮廓大体呈方形,正面略微上拱,形成一弧面,背面相应成为一凹面,整体如一拱桥形。整件玉佩自其一角向对角部位逐渐磨得较薄,正背面皆平素光滑。其中心部位有一圆形孔,为双面对钻。

五璜联珠组合玉佩饰

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颈部与胸前。由4件玉璜、1枚长圆玉管、1件璧形玉佩、1颗红玛瑙珠、100颗青玉珠、400颗圆球形小料珠相间穿联组合而成,共计507件(图6a)。这组佩饰的具体穿联方法大致如下:将1枚长圆玉管与4件玉璜自上而下依次排列成一行,作为组合玉佩的主体;然后于其两侧分别连缀以单行玉珠、管,以及与之相间隔的双行圆球形小料珠;最后将这两串珠、管绕于颈项后面合而为一,以线绳的两端分别系结于总纲璧形玉佩上面。

复原后的玉佩饰总长度约为51厘米。璧形玉佩位于组佩最上端,中心穿孔很小。直径4.05厘米,厚0.45厘米(图6b),青玉,浅冰青色略泛白,玉质细腻,半透明,有少许黄白色斑点。长圆玉管位于组佩上部,横向放置,两端不平齐均磨成斜边。长5.8厘米,断面直径0.9~1.1厘米(图6c),青玉,玉质细腻,微透明,因受沁呈鸡骨白色而略泛黄。属于组佩第一件的玉璜残长5.8厘米,宽2.14厘米,厚0.2厘米(图6d),青玉,冰青色,半透明,有少许黄白色斑点。其一端较宽,另一端略窄,边缘稍残,致使旧有穿孔变成一个小豁口。属于组佩第二件的玉璜长7.3厘米,宽2.5厘米,厚0.31厘米(图6e),青玉,浅冰青色,微透明;绝大部分受沁呈黄白色。其一角外边缘处残留有十分明显的锯切痕迹。属于组佩第三件的玉璜长7.6厘米,宽3.1厘米,厚0.2厘米(图6f),青玉,冰青色,半透明,局部呈石青色。其一端较宽,有二穿孔;另一端略窄,有一小穿孔,且边缘处有一豁口,系用旧玉改制所遗穿孔的局部。最下端为单龙纹玉璜,长8.3厘米,宽2厘米,厚0.3厘米(图6g),青玉,深冰青色,半透明,局部有黄白色沁斑。单面片雕。两端外边缘各有一突齿,近突齿处有一穿孔。其正面中部饰一组有臣字目的卷尾龙纹,两端为装饰性卷云纹。 责编 陶贝

上一篇:辽怀陵5号墓出土瓷器 下一篇:竭力呐喊 秦绣当歌我的秦绣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