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严复“孔教观”述论

时间:2022-07-25 09:52:38

摘要:本文通过对王主编的《严复集》丛书中关于严复“孔教”方面言论的提要钩玄,将其总论的“教不可保,而亦不必保。保教而进,则又非所保之本教”逐步深入分析,以求得出严复真正的“孔教观”并加以评述。

关键词:严复;孔教;保教

中图分类号:B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思想纷至沓来,对传统中国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其中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更是引起清末乃至民初的许多忧世之士的各种不同反应。其中维新党人如康有为等对李提摩太等人所强调的宗教在社会改革中的作用深以为是,康盛赞基督教在“激励人心、振奋精神、团结国民”中的作用,认为宗教是变革社会的精神力量,对民众起着规范和整合的作用,有助于养成“雄强刚健”的精神风貌。而康有为等之所以选择孔教,是因为儒家在中国的地位根深蒂固,“择一举国人所同戴而诚服者,以结合其感情,光大其本性。”

这种所谓的“宗教救国”的观点,在清末乃至民初的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赞成者有之,如陈焕章与孔教会人士等甚至想将孔教立为国教。反对者则更多,如叶德辉,其言康有为欲为孔教之马丁・路德,“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认为康是“藉保护圣教为名,以合外教者,巧言也”。[1]而支持维新变法的陈宝箴对康有为用西方教会的仪式来改造儒学的做法也提出批评,认为康氏之举“不知圣人之大德配天,圣人之大宝曰位,故曰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欧洲教皇之徒,其后以横行各国,激成兵祸,战争至数十年,而其势已替,及政学兴,格致盛而其教益衰,今仅存而不废者,亦如中国之僧道而已”。[2]黄遵宪则十分反对康有为的创立孔教及保教的行为,其致梁启超的信中说,“……谓南海见二百年前天主教之盛,以为泰西富强由于行教,遂欲尊我孔子以敌之,不知崇教之说久成糟粕,近日欧洲,如德、如意、如法,于教徒侵政之权,皆力加裁抑。居今日而袭人之唾余以张吾教,此实误矣!”故他坚持认为孔子“为人极,为师表,而非教主”。[3]而梁启超亦从原来的支持康有为逐渐转变为反对,他的一篇《保教之所以非孔论》即为明证,主要从宗教的界说、孔教的性质、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和宗教已渐渐衰颓等方面来说明孔教非一般意义上的宗教,非人力所能保等道理。梁氏之说,与严复的说法相近,应当是受了严复的影响。

严复于1897年致梁启超信中直言“教不可保,而亦不必保。保教而进,则又非所保之本教也。”[4]

对于“保教”即保卫孔教之口号,严复明确地持有异议。他首先从宗教的产生及其存在的根据上对“保教说”加以批驳。他认为,人生而具有的信仰要求,是宗教的根源;各教之教理、教义虽有精粗、高下之不同,但皆以适合群体之智识为宜;一种宗教能否存在、盛行于一群体之中,主要也在于该教是否适合此群人之智识。“合一群之人,建国于地球之面。人身,有形之物也,凡百器用与其规则,均有形之事也。然莫不共奉一空理,以为之宗主。此空理者,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思之而不测。而一群之人,政刑之大,起居之细,乃无一事不依此空理而行。其渐且至举念之间,梦寐之际,亦无心不据此空理而起也。此空理则教宗是矣。自非禽兽,即土番苗民,其形象既完全为人,则莫不奉教,其文化之浅深不同,则其教之精粗亦不同。大率必其教之宗旨适合乎此群人之智识,则此教即可行于此群中;而此群人亦可因奉此教之故,而自成一特性。故风俗与宗教可以互相固结者也。”[5]由此可见孔教能否存在于中国,不在于人为地加以保护,而是在于孔教是否能深人人心,为人们所信奉,在于是否适合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智识水平。根据严复所理解的宗教起源及存在的依据来看,孔教之存在与否自有其依据,是不需保且不必保的。

其次,他依照西方对宗教和学术的不同理解,对“教”与“学”的含义作了明确区分,指出了其中的不同之处:“‘教’者所以事天神,致民以不可知者也。致民以不可知,故无是非之可争,亦无异同之足验,信斯奉斯而已矣。‘学’者所以务民义,明民以所可知者也。明民所可知,故求之吾心而有是非,考之外物而有离合,无所苟焉而已矣。‘教’崇‘学’卑,‘教’幽‘学’显;崇幽以存神,卑显以适道,盖若是其不可同也。”在“教”与“学”的对比区分之中,严复肯定了宗教的根本特点之所在:(1)有外在的天神;(2)对天神要绝对的信奉;(3)要供奉、祭祀天神;(4)其作用即在于愚昧民众,致民以不可知。世界上虽然各种宗教派别林立,各宗教教义、教理各有不同,但是,鬼神崇拜,讲究祭祀却是各宗教的共同本质。“今之所谓教者,国异家殊,乃鬼神郊祀之事。”[6]依据对“教”之含义之理解,严复对孔教与道教、佛教、回教、耶稣教等宗教作了区分,否定了孔教的宗教性质。

“中国教与学之事合而为一,而西国教与学之事判而为二。且彼所谓教者,非止于孟子所云修其孝悌忠信,抑训诲诱掖,使不知者知,不能者能而已也。今西国所谓教者,其文曰:鲁黎礼整。考其故训,盖犹释氏皈依之义矣。故凡世间所立而称教者,则必有鬼神之事,祷祠之文,又必有所持受约束,而联之以为宗门徒党之众。异夫此者,则非今西人之所谓教也。”[7]严复认为,儒家强调的道德礼仪皆本天道而立,非因宗教而起,其所谓神道设教之“神”,并非鬼神之“神”,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孔教并非近代意义上的宗教;儒家专言人事、注重教化,寓“教”于“学”,表明孔教之“教”并非西方宗教之“教”,而主要是“教化”。

孔教之不必保,另一原因就是民智未开。其云:“然孔子虽正,而支那民智未开,与此教不合。虽国家奉此以为国教,而庶民实未归此教也。既不用孔教,则人之原性,必须用一教,始能慰藉其心魄。于是适值佛法东来,其小乘阿食一部,所说三涂六道,实为多鬼神之说,与不开化人之脑气最合,遂不觉用之甚多,而成为风俗。盖民智未开,物理未明,视天地万物之繁然淆然而又条理秩然,思之而不得其故,遂作为鬼神之说以推之,此无文化人之公例矣。”[8]从这个意义上说,孔教的问题关键是并没有真正在中国民间推广,并没有构成中国人的宗教。所谓的“孔教”是士人之教,而非庶人之教,且中国民间真正奉行的是佛教,不是孔教,如此说来,所谓尊孔保教之说便是无的放矢了。

对于康有为等人提出的保教主张,严复也甚不以为然。他认为,不实行孔子的言论,口是行非是不能保教的。他说:“今日更有可怪者,是一种自鸣孔教之人,其持孔教也,大抵于(与)耶稣、谟罕争衡,以逞一时之意气门户而已。不知保教之道,言后行先则教存,言是行非则教废。诸公之所以尊孔教而目余教为邪者,非以其理道胜而有当于人心多耶?”[9]他指出,天下无论何教,均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贪他财为首事。“吾党试自省此五者,果无犯否,而后更课其精,如是乃为真保教。不然,则孔教自存,灭之者正公等耳,虽曰打锣伐鼓无益也。”[10]

“且孔子当日,其拳拳宗国之爱为何如?设其时秦、楚、吴、越有分东鲁之说,吾意孔了当另有事在,必不率其门弟子,如由、求、予、赐诸人,向三家求差谋保;而洙、泗之间,弦歌自若,一若漠不相关也者;又不至推六经诸纬,委为天心国运可知。且《记》(《语》)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则必不因四国为夷狄,而绝不考其行事,而谋所以应付之方。”[11]倡言保教者对孔子之道未能遵从,何谈保教?故其责问道:“然则以孔子之道律今人,乃无一事是皈依孔子。以此而云保教,恐孔子有知,不以公等为功臣也。且外人常谓以中土士夫今日之居心行事而言,则三千年教泽,其结果不过如是,自然其教有受弊根苗,所以衍成今日之世道。然则累孔教,废孔教,正是我辈。只须我辈砥节砺行,孔教固不必保而自保矣。”[12]严复认为,只要努力践行孔子之道,儒学自可昌明,不必为抵制基督教而计较于保教。

总而言之,在严复看来,孔教并不是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孔教自有其高明之所在。孔子并不是“教主”,而是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化的最大贡献在于不语怪力乱神,更在于对现实世界的高度关注,在于其“早熟的”人文主义情怀。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早熟,遂使孔子的思想观点在中国的民间社会缺少知音,没有能够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信仰,只能在上层社会拥有极少的信奉者。也正是因为孔子教化的这种特点,遂使印度佛教乘虚而入,占领了中国民间社会,成为维系中国民间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严复在看到孔教的真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了孔教的问题,尤其是孔教并不合乎中国民智低下的现实状况。中国要走上富强之路,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摆脱传统的束缚,舍弃穷理尽性之孔教,变法图强,向西方学习。

严复更进一步认为,中国真正的“教”是“孝”。孝,是中国的真教,而真教的代表作,乃是张载的《西铭》。“盖凡今之教,皆教其所教,而非吾之所渭教也。然则中国固无教乎?曰有。孝则中国之真教也。百行皆原于此,远之以事君则为忠,迩之以事长则为悌,充类至义,至于享帝配天,原始要终,至于没宁存顺。盖读西铭一篇,而知中国真教,舍孝之一言,固无所属矣。”[13]

参考文献

[1]叶德辉:《叶吏部与南学会皮鹿门孝廉书》,苏舆辑:《翼教丛编》卷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武昌重印本。

[2]陈宝箴:《奏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国史学会主编:《》(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58页。

[3]黄遵宪:《致梁启超函》,《黄遵宪全集》(上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6-427页。

[4]梁启超:《梁启超致严复书》,王拭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7页。

[5]严复:《保教余义》,王拭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页。

[6]严复:《

[7]严复:《(原富)按语》,王拭主编:《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10页。

[8]严复:《保教余义》,王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5页。

[9]严复:《有如三保》,王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10]严复:《有如三保》,王拭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11]严复:《有如三保》,王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12]严复:《有如三保》,王拭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13]严复:《支那教案论按语》,王拭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上一篇:理性思维在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对电影《雪花秘扇》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