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25 09:16:42

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患此病后多遗留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使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下降。对脑梗死进行早期有效治疗可促进疾病恢复减轻脑梗死的后遗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男7例女1例;年龄5~76岁平均57岁;瘫痪肢体肌力~Ⅳ级;伴有高血压病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头颅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并排除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既往无脑梗死病史首次发病病程1天内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主要伴随疾病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5)。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依达拉奉mg加入生理盐水1ml静滴次/日丁咯地尔mg加入生理盐水5ml静滴1次/日治疗1天;②对照组:丁咯地尔ml加入生理盐水5ml静滴1次/日治疗1天。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伴随疾病治疗。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肌酶、电解质、出凝血时间治疗中观察有无皮疹、瘙痒有无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秘等消化道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按照全国第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制订疗效评定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病残程度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9病残程度1~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前项视为有效后项视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应用检验。

结果

临床疗效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出现轻度转氨酶升高未见药物引起的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心肌酶、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在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局部脑血管闭塞后血流下降最严重的梗死中心区细胞迅速死亡而其周围半暗带的血流不同程度下降。在缺血性脑损伤时自由基生成增加起着关键作用。在缺血期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中的代谢加速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重脑梗死:①自由基通过对脑细胞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而导致脑细胞膜的损伤引起缺血性脑损伤表现为神经元死亡和脑水肿。②自由基使红细胞膜上的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导致膜的流动性和弹性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全血黏度增高。自由基还可以使红细胞膜酶异常膜表面负电荷减少导致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全血黏度增高。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是导致和加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③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可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内源性ADP和血栓素A等使脑缺血进一步加重。

坏死区脑细胞已死亡是不可逆的但其周围缺血半暗带区的脑细胞损伤是可逆的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恢复此区受损的脑组织。治疗的关键是清除自由基和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供。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易通过血脑屏障可在脑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临床研究也证实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5。丁咯地尔为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可松驰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阻力并有提高微循环灌注和抗血小板作用其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随缺血程度不同而不同缺血越重部分血流增加越多。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9例有效率8718明显高于对照组。依达拉奉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依达拉奉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9(6):79-8.

全国第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9(6):81.

Takamatsu Y,Yuki ,Watanabe T.tudie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methyl-1-phenyl--pyrazolin-5-one(MI-186)in MA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 model of rats[J].Jpn Pharmacol Ther,1997,5(uppl):1785-1791.

孙成铭,韩文玲,李国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1():-6.

5黄杰,陈燕,张斌,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1(1):18-.

上一篇: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4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膝关节滑膜结核非手术疗法临床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