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关注学生,成就高效计算课堂

时间:2022-07-25 03:31:06

全程关注学生,成就高效计算课堂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一项必备的计算技能,但学生往往比较厌烦计算课,因为它枯燥、机械。尤其是学困生,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对算理算法一知半解,再加上计算时粗心大意,因此更是错误百出,越学越没信心。为了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算法,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笔者对计算教学进行实践研究。本文以《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与笔算》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全程关注学生成就高效计算课堂的一些实践与反思。

一、深刻解读教材,理清知识脉络

笔算除法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已经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相应的计算方法。如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与哪一位对齐,不够商1时就商0等等。《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与旧知最大的区别是除数由原来的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整十数),如何试商?如何写商?如何规范地书写竖式?都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更是后续学数是两位数笔算的基础,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简单进行前测,找准教学起点

上好一节课,除了正确解读教材外,还应找准教学起点。由于新知的学习与相关的旧知学习,相隔的时间较远,为了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我出了3道题(60÷20、150÷50、400÷80)对学生进行前测,要求是先口算,再笔算。通过梳理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小部分学生的口算和笔算都正确,但大部分学生在笔算中出现错误,主要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负迁移,商的位置都出现了错误。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知道商是一位数,但商的位置不是写在个位上,而是写在十位上;第二类是商的结果是整十数(即个位上添了0);第三类是商的位置写在了个位上,但竖式中第二步乘的结果错了。由于对学生的错误了然于心,因此在备课时,我更是多了一份预案,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时,我都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好突破各种错误的有效策略,确保每一个学困生都能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精心组织教学,成就精彩计算

1.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在学生尝试60÷20的笔算后,教师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中常见的错误,并让意见相同的学生挥挥手。最后出示书写的正确笔算,由于格式的“怪异”,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于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我不明白竖式中,商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不写在十位上?”看来这个问题发自学生肺腑,学生的主动质疑有力说明了学习兴趣已被激发,学习思维已被调动,此时他们是学习探究的小主人,他们想学、要学。

2.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明确算理算法是本节课的关键,只有正确理解并自动内化,学生才能正确计算。课堂上虽然请了小老师进行算理的讲解:“先用“6÷20”,因为6里面没有20,十位上不够商;所以接着看60÷20,60里面有3个20,所以在个位上写3。”大部分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但还有部分学困生仍然不能理解小老师讲的方法与步骤。于是我拿出一个简单的教具“一小张长方形纸”。先遮住被除数60后面的0,只留下6和除数20,让学困生明确6是一位数,20是两位数,因此十位上不够商1。所以必须往后看,把刚才遮掉0的纸片拿走,被除数出现60,于是想看60里有几个20?一个看似简单的教具,一个看似细微的演示,却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学困生不仅轻松地理解算法与算理,而且在随后的6道竖式计算中,正确率100%。

3.培养学生有序思维

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笔算练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笔算的基本技能。此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机械练习,学生很可能会生厌。于是我就精心设计了2道开放题,一来想检验学生是否灵活掌握“试商”的技能,二来想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题目是(1)27÷40=6,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2)46÷50=,你知道商可能是什么数?

教学中学生对这样的开放题很感兴趣,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找到其中答案,唯一不同的就是答案有多有少,从中反映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缺乏有序性、完整性。于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被除数的十位入手,如果是9,297÷40,商应该是7,不符合题意;接着是8,287÷40,商应该是7,也不符合题意;接着换7,277÷40,商是6,符合题意;依次类推,6、5、4都符合题意;继续尝试,如果方框里填3,237÷40,商是5,不符合题意。所以方框里可以填的数有4-7。实践证明:解答开放题的整个过程,学生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得到提升。学生在活动中既巩固了重难点,又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4.激发学生乐于探究

利用学生喜欢春游的心情,我把教科书上的问题:“学校图书馆买了60本书,每20本打一包,可以打多少包?”改编成一个童话情境:春天到了,大象老师想带着动物学校里的小动物到大城市的游乐园玩一玩,听到这个好消息,小动物乐开了花。于是大象老师开始统计参加旅游的人数,开始联系汽车。一切都准备好了,大象老师笑眯眯地出了一个数学题考考小动物:“一共有116人参加旅游,每辆汽车坐20人,需要几辆汽车?”换了一个新的情境,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面对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116÷20=5(辆)……16(人),有余数。到底是几辆车呢?同学们开始独立思考。正当一些同学面露难色时,一些思维活跃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交流了:因为多余的16人也要去春游,因此还要再加1辆车,一共是5+1=6(辆)。一经点拨,同学们都茅塞顿开。

这节计算课的成功,使笔者更加坚信计算教学不是枯燥机械的代名词,它也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一个平台。之后笔者将这节课中总结的几点经验,运用到后续的计算教学中,均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因此笔者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这几点体会:教师课前必须深刻解读教材,理清知识脉络;通过作业或前测,找准教学起点;课上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全心关注学生。

【作者单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江苏】

上一篇:探讨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 下一篇:评价:开放性、多样性、针对性、激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