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时间:2022-07-25 02:29:37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摘要: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本文作者经过教学实践探索,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又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学过程受各种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学实践只重视认知过程而忽视情感过程,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应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从了解教学对象、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等四个方面来加强情感教育。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特点情感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即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外国人掌握汉语语言,培养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心理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同时,情感又对人的认知行为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认识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习者的自身活动才能实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北京语言大学刘教授在其《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中,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一)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要让外国留学生掌握汉语这门交际工具,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锻炼他们运用汉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我们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语言教学、技能训练这个中心。

(二)以基础阶段为重点。绝大多数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起点都很低,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重点教育放在基础阶段,让广大的汉语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做准备。

(三)以语言、文化的对比为基础。语言学习要做好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对比,并在对比中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比研究不可缺少,做好文化之间的比较就能更好地克服因文化隔阂而造成的语言学习障碍,就能在教学中做到因人制宜,从而提高效率,有的放矢。

(四)集中、强化的教学。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段内,课程集中、课时较多、内容密集、进度较快,班级的规模较小。这样就能对学习者的语言中枢进行反复不断的刺激,强化学习者的记忆。

二、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好恶态度而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心理学家对情感的定义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发挥动力机能和信号功能作用的情感一面。

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和自信心。学习动机在情感因素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者首先要有正确的动机,有求知欲等积极的情感,这样才能形成在主观思想上想要学好,才能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完成了某一学习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欲望,驱使学习者完成新的学习任务,达到新的学习要求,不断进步。

学习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积极态度对于学好第二语言很有帮助,一般态度甚至消极态度则有相悖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具有增力作用,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学习者在心情愉快时思维敏锐,能正常地发挥水平,解决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当其不愉快时,思维则会迟钝。

人的性格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也非常重要,个性特征也是重要的情感因素。外向型学习者愿意交际,而且不怕犯错,这就能获得较多的语言练习的机会,有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内向型学习者由于不爱说话,不爱交际,在口语能力的提高方面则相对慢一些。

自信心,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习惯性地以这种评价关注自己。自信是个人对自己所持的一种价值判断。具有高度自信的学习者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得到更多的机会练习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情感因素的处理与利用

那么,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积极健康的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教学对象。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大多是成年人,学习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母语和其它方面的知识,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成年的学习者往往不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机械、被动的模仿和识记,而是依靠自身的学习习惯、知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消化、吸收。他们有着较强的学习汉语的自觉性和领悟能力。这些积极因素有助于他们学好汉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采取相应的教学形式并筛选教学内容。对于不同性格的学习者,教师也应针对其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他们才能更好学好、用好汉语。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外要培养他们对学习汉语的兴趣,笔者的经验是首先要促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感到好奇,通过观看DVD,学习附加材料,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组织留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上观看中国舞蹈,学习朗诵中文诗歌,学唱中文歌曲。他们会从刚开始的好奇、惊讶转为自觉主动地学习汉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地培养起对学习中文的兴趣。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留学生的表现有及时、积极的反馈。为了帮助留学生培养学习中文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感,学生才有可能更愿意与教师交流。而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多交流能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针对留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中产生的不同情感、态度给予积极的、及时的反馈。

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语言,为学生树立能学好汉语的坚定信心。对学生成功的语言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建立成功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易到难;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学生回答成功会让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断强化参与交流的意识。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指导多帮助,提高他们说汉语的勇气。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他们减少顾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时,教师要予以鼓励,肯定成绩。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式生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快乐的课堂势必为许多学生所喜爱。心理研究表明,处于愉悦状态下的学习者常常有自我满足感,愉悦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可利用具体而真实的语境,把语言教学与留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多种多样的提问。例如,提问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课余时间的安排,朋友之间的相处,假期是否回国,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几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进而让留学生脱离课本,到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绘画、演讲、唱歌、小组活动、口头作业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结果往往收到“奇效”。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营造相对轻松的语言环境,又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兴趣提高,学习汉语的潜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乐于接受所学的知识。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是传授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发展认知策略,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和学的主体是人,情感是联系教学主体的纽带。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还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异常重要的地位。动力和自信心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增加成功的信念。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情感在汉语学习的重要激励作用,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情感倾向,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留学生更快地掌握汉语,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棠.关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

[2]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

[4]刘询.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5]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

[6]冼吉昌.情感智力与语言学习.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上一篇:在建构主义下进行高中英美文学教学 下一篇:文科师范生就业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