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思考

时间:2022-07-25 01:23:05

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思考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利民福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而现实任务。因此,深刻领会和把握十七大的相关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民生就必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基本动因

1.引入“民生”课题是道德传统的要求。“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战国时,孟子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范仲淹更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古代文人对待民生的伟襟。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通俗易懂、深入民心。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是为必然。

2.引入“民生”课题是人生价值观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他们有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有的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有的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不关心国家大事;有的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而其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势在必行。

3.引入“民生”课题是时代主题的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此外,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其摆在首位的内容就是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这就从很大意义上规定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领会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关注民生就必然成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前提基础。

二、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主题要点

1.引入“民生”课题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基础上,就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民生,认真思考和感受社会发展的问题,

2.引入“民生”课题的价值取向。关注民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一方面,关注民生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因为,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想人民群众所想、忧人民群众所忧、急人民群众所急,而这一切都只能是建立在充分关注和了解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关注民生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以服务人民为荣”,就是要求我们立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为人民服务人生才能有价值。为人民服务人生才能有作为。为人民服务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代大学生通过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就可以找到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结合点,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最大的贡献。

3.引入“民生”课题的直接作用点。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问题与大学生联系最直接的是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问题的根本是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视角和出发点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大学生就业观的表现直接折射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现实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勇敢的面对激烈挑战的大学生,因此,增强他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爱国忧民的情感和理性认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成为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思政教育引入“民生”课题的主要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入“民生”课题的主渠道。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思政课就应该根据十七大精神不断改进教育内容,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发挥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这就是:要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对国计民生的认知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尤其不能忽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突出宣讲作用;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要把与民生相关的内容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深入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生教育资源,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素质。

2.思想政治实践课是引入“民生”课题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引导他们分析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人民群众的愿意和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尽快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个人在群体、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健康人格;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明确时代主题,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才能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3.校园网的建设是引入“民生”课题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开辟了新的渠道。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以民为本思想的渗透作为重要任务,就必须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研制德育软件,“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民生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要充分发挥“中国德育网”、“校园网”等主阵地的正面效能;要增加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可控性,全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通过网络给学生带去大量国内外民生方面的最新资讯,提供广泛迅速的有关国计民生信息的咨询;要给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更多机会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掌握学生的关注焦点和心理动态。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上一篇:试论大学学分制管理特点下的教材建设 下一篇:对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