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问题专家

时间:2022-07-25 11:06:15

国际问题专家

一、个人简介

李东艳。1979—1983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83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1986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86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2004年3月—2005年6月为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为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政治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研究领域

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外交决策、国际责任、国际冲突等方面,其中以全球治理与联合国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所撰写的有关全球治理与联合国问题学术论著,从多角度反映出当前全球治理与联合国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动向,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三、关于中国在联合国新定位的学术论点

中国在联合国的新定位需要从个三方面的变化去考虑:首先,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已经20多年,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和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其次,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8国集团和20国集团地位的变化,大国关系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区域组织及其他集团组织的发展。最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对发展和人权保护的追求。

此外,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和定位将受到联合国组织性质和特征的制约,如原则、不干涉原则、普遍代表性原则等,联合国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鉴于会员国对联合国作用看法的不同,以及对美国、中国等大国控制联合国的担忧,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应该是积极的,也应该是慎重的。中国应该作为一个普通大国而非领导者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在联合国的新角色和新定位应该考虑到传统安全领域和发展领域发生的变化。例如,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环境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道路安全、流行病预防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中国有必要重新考虑经济合作与发展援助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领域作出中国建设性的贡献。与维和行动相比,在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发展领域,中国有更多发挥作用的空间,并可推动全球问题和国内问题的互动解决。中国在强调价值多样性的同时,应该明确认同联合国的共同基本价值,使中国的联合国定位不仅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也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

四、主要出版物

1、《列国志——联合国》,专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21世界的全球挑战——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3、《十字路口上的世界》,编著(与安卫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5、《反全球化现象分析》,载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3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8)。

7、《论联合国与国家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5)。

8、《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中国视角》,载王逸舟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9、《评冷战后美国的干预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7)。

10、《新旧两代维和行动之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1)。

11、《全球水资源短缺对国际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5)。

12、《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若干政治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8)。

13、《安理会改革方案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1)。

14、《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教学与研究(人民大学),2001(10)。

15、《中国与安理会改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4)。

16、《美国对外战略选择:思想与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7)。

17、《从美国国家利益角度看伊拉克战争》,国际经济评论,2002(5—6)。

18、《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8)。

19、《联合国研究60年:理论·政策·方案》,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5)。

20、《从国际责任的认定与特征看中国的国际责任》,现代国际关系,2011(8)。

上一篇:一只鸡的围城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下湖南农民工培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