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在新课标下的分析

时间:2022-07-25 09:18:39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在新课标下的分析

摘 要: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提问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指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quot;启发剂"。他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

一、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体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其次是课程评价的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成功。

二、提问要有合理的导向性

教师提问的最好效果是将“质疑”引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导下自觉形成问题意识,即善于发展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研究问题。教师要先提出问题,并迅速地扫望每个学生,鼓励其准备回答,然后再指定回答的人。这能确保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才有机会收集并组织信息,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形成有条理的答案。在新课标下要注意实施“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在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表述自己的见解。要反对教师对学生那种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思维力的提问。如果是一个文段小学生一读就懂,教师就没必要去提问。如果这段课文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这时教师就不必用一个固定的问题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发挥“精问”作用。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应该让学生多多发问,畅谈想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疑难问题,是关系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文章中确实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在“节骨眼”上可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自行找出答案。

小学生既要多问,又要敢问、善问。学生开始有疑问,一般都在文章的字、词、内容方面的问题。学生提问的质量有差异性。作为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去,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就会提高,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才会在感知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路,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培养,逐步做到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质疑,并提出苦干个有深度、高质量的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三、提问要有适当的层次性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问题难度适中。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削弱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样的问题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既非唾手可得,也非可望而不可及,应该是“条起来摘果子”最合适。此外,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低,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地安排问题。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在提问上不分对象地一刀切,势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悖于素质教育关于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义。提问的层次性是指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适合全体学生又要顾及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素质教育关于“合格+特长”的要求。因此教师设计提问时最好前面的问题难度不宜太难,要让全班同学通过思考都可以回答出来。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四、提问过程中正确的评价性

学生在对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闪现出一些火花,教师要能及时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满自信去表述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持责备的态度,就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和悦,友好和轻松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有多少种孩子他们就会有多少种想法和多少种欢乐。作为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要善于捕捉孩子们思维的灵光,并小心翼翼地去呵护和扶持课堂上的这些“意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到达的目的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因此,教师要给予课堂提问充分的重视,很好地掌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要做一个“善问者”。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初探 下一篇: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