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基本人权

时间:2022-07-25 06:05:10

随着国家不断强调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保障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应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可以说,“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是残疾人的基本人权,能否保障残疾人的“三权”,是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标志。

一、保障残疾人的“三权”,是保障其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的重大人权问题

(一)“生存权”是保障残疾人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基本物质保障。

残疾人是社会特殊群体,全面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要与健全人一样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困难很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吉林省处在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换阶段,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城乡、区域、贫富差距,包括残健差距越来越大,一些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困难重重。就当前而言,着力解决以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为重点的“生存权”,是残疾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和社会应根据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着力为残疾人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

(二)“发展权”是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价值保证。

残疾人中蕴藏着许多具有聪明才智、发展潜能和特殊专长的优秀人才。残疾人的“发展权”是“生存权”的延伸,也是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综合。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我国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为依据,开发和提高残疾人发展的特殊才能,保障残疾人的“发展权”,是残疾人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和特殊支持的工作。

(三)“参与权”是保障残疾人实现社会价值,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

由于社会偏见和自身缺陷,残疾人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程度很低,主要存在几个问题:社会歧视因素,限制了参与热情;对发挥政治潜能缺乏制度化特殊保障和正确引导开发;社会未能提供机会,政治诉求无法顺畅表达;我国还没有残疾人政治参与权利的特殊保护法律;自身对社会信息了解不充分性,限制了政治参与能力。

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是残疾人最高价值的体现。经过特殊教育,残疾人能够拥有较强的素质和能力。各级政府及残联组织应对残疾人“参与权”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让残疾人更多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管理。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残疾人“三权”科学内涵,是从根本上保障“三权”的基本前提

正确认识和把握残疾人的“三权”,首先要弄清人权的基本概念,因为“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都属于人权范畴。人权既是政治概念也是法律概念。2007年3月联合国制定《残疾人权利公约》确定:“本公约的宗旨是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所以,保障残疾人的“三权”是实现人权的基本保障。

(一)残疾人“生存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生存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权利。我们讲的残疾人的“生存权”,主要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权利。我国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和生活质量问题,残疾人的生存问题更为现实、迫切、重要。

残疾人“生存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生命权,指人的生命不得非法剥夺的权利。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对生命权作了如下规定:“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非法剥夺任何人的生命。”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生命权的保障有明确规定:“残疾人的法定抚养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抚养义务,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法定监护职责,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理能力,禁止虐待和遗弃残疾人。”残疾人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对于社会家庭和法定抚养人等有着强烈的、不可或缺的依赖性。一旦这种依赖受到破坏,将直接危及残疾人的生命权,从立法上明确法定抚养人(监护人)必须履行职责,是对残疾人生命权的最有力保护。

谋生权,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劳动就业权。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十章第四条对残疾人的就业方针、方式和劳动培训以及不得畸视残疾人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在法律上保障了残疾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有不受任何畸视的权利。同时又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保障权,主要指社会保障权,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及失业保障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等。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对残疾人的国家扶助,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的供养和救济及公共设施福利方面的照顾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权的重视。

(二)残疾人“发展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发展权”是指公民享有在社会生活中良性发展的权利。“发展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内容,表达的是现代社会对于充分实现个人自由的要求与国家提高公平和效率程度的期望。发展机会公平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一项特有权利。残疾人本应属于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残疾人的发展问题是残联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残疾人“发展权”有三个特点:“发展权”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就确认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公民在这些方面发展的权利。“发展权”是“生存权”的后续权利。“发展权”需要政府、社会特殊帮助与扶持才能实现。政府和社会除了提供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分配公平以外,应采取特殊扶助措施,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服务。

(三)残疾人“参与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参与权”是指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应有的政治权利。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残疾人也和健全人一样有着参与更多社会生活、社会管理、表达意愿的要求。

残疾人“参与权”主要包括: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监督权。

三、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依据,采取特殊政策措施,积极保障残疾人的“三权”

残疾人的“三权”关系残疾人的根本利益,我们要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依据,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以保障“三权”为重点,推动残疾人事业更大发展。

(一)以社会保障为重点,切实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要通过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

1.社会救助。其核心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目前吉林省190万残疾人中享受低保的约29.6万人,接受救济的约21.11万人。城镇纳入低保的贫困家庭残疾人数约8.7万人,占城镇低保对象的7.25%;农村纳入低保的贫困家庭残疾人数约为9.7万人,占农村低保对象的12.1%。全省共资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残疾人18.4万人。目前实行的低保制度以户为单位评估,全省重度残疾人56万人,只有约12.5万人享受低保,6.3万人接受救济。所以,要通过工作实现残疾人应保尽保,同时建议民政部门可适度降低对重度残疾人低保审核条件,研究不与或少与家庭收入挂钩,既充分体现政府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怀,又反映管理的人性化。

2.社会保险。实现社会保险对残疾人的广覆盖;实行对残疾人的特惠制度,各级政府和社会在社会保险制度设计上,给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以特殊补助;更多地向农村残疾人倾斜,在实施新农保、新农合过程中,制定更优惠的政策,要逐渐开展针对农村的工伤、生育保险。

3.住房保障。在省政府推进六路安居工程,解决保障性住房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残疾人保障性住房的有关政策,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泥草房改造过程中,使残疾人享有更优惠的待遇。

4.设立生活救济基金。对于因病、因灾祸等造成生活困难的残疾家庭及时给予临时或定期救济;对长年需要护理的残疾人按照不同情况对护理人员给予定期护理补贴;对不适合参加劳动,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法定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按照规定给予供养救济。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分类救济原则,适当提高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

医疗保障主要包括保健、康复两个方面:要为残疾人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开展疾病预防工作。许多残疾人没有能力购置或安装辅助器具,实施康复救助办法,对康复训练和矫治给予费用补贴,通过医疗、装配假肢和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使残疾人某方面功能得到恢复。目前重点是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白内障、脑瘫、聋哑儿童进行抢救性治疗。

5.社会服务。在政府和社会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特殊服务,建立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要根据特殊需求和实际特点,提供更加优先、特殊的服务和照顾。

(二)以实现社会价值为重点,保障残疾人的“发展权”。

在保障“生存权”基础上,进一步保障“发展权”,是帮助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1.抓好教育,提高残疾人素质和能力。残疾人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基础教育。残疾人具有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不能因身体缺陷而使他们失学。在义务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中,应制定扶持政策,减免继续教育费用,实行补贴政策。特殊教育。根据残疾人特点,通过举办盲聋哑学校、培智学校、开设特教班等,进行特殊教育。对具有潜能和特长的残疾人,重点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成为残疾人中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人社部门和残联可研究单独设立职业培训基金,制定培训计划,着力提高残疾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

2.建立就业援助制度,提供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按照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作岗位。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的义务。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府和社会积极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我创业。对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应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形式优先照顾适应岗位需要的残疾人就业,并在残疾人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制定特殊的援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福利企事业单位,应给予政策、税收、贷款等方面特殊照顾。同时要积极鼓励福利企业投资多元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创办以安排残疾人就业为重点的企事业。

3.建立优秀残疾人社会评价体系,为残疾人展示才能提供社会舞台。基层要丰富和活跃文化、体育生活,发展特殊竞技和体育运动;发现和造就一大批在生产、科研、经营等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残联组织,要在培育、发掘残疾人人才上下工夫。定期举办全省性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劳动技能竞赛、成果展示、事迹报告会、评选优秀人才活动。通过这些展示平台,使残疾人充分体现社会价值,求得发展的成熟感。

(三)以提高社会地位为重点,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参与权”。

现代国家在政治上最为基本的核心特征是民主与人权保证下的法治,这就决定了残疾人应在人人平等基础上实现当家做主。

1.保障“参与权”的基本原则。①坚持非歧视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充分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原则。必须采取积极政策措施,消除或减少残疾人充分参与政治生活、社会管理的障碍。坚持残疾人与健全人权利平等的原则。在政治参与权利上,应做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利益公平和话语权公平。坚持同等条件下残疾人需要优先的原则。生理缺陷直接构成残疾人生活不能离开对社会的依赖,这种需要是残疾人生存的一种权利。必须给他们提供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机会,使他们能诉说需求,呼吁自身权利,使政府和社会提供优先服务和照顾。坚持对残疾人政治参与权利保护的原则。政治“参与权”是比“生存权”、“发展权”更高层次的权利。对残疾人政治参与权的平等保护,是将残疾人当做平等主体来看待的重要体现。通过立法来保障残疾人的政治参与权,使他们真正成为完整的社会公民。

2.保障“参与权”,关键是使残疾人具有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监督权。在政府决定和出台政策时,要通过残联、新闻等媒体向残疾人通报,并选择其代表参与重大的决策咨询;在新闻媒体、出版物、网络等开辟窗口,充分保障残疾人的话语权;在党代会、人大选举中应确定一定比例充分保障残疾人的民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保残疾人能有效行使监督权,促进各级政府依法、科学行政。

上一篇:社区康复六议(下) 下一篇:关注脊髓灰质炎患者 有效运用辅助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