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课岗”无缝对接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2-07-25 04:13:13

实现“课岗”无缝对接的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货运行业作为服务性辅助产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货运专业人才也越来越为被企业重视。但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然比较传统。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门技能型课程,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以不同的岗位职能需求为导向,对国际货运专业人才教学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课岗”无缝对接。

关键词: 岗位需求 货运 实践教学

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的确很多,但有一个关键点即是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校企接轨。通过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的岗位需求,初期就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教育专家认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以满足岗位需求为目的,离开了岗位实践需求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特殊性,就是以所获取的岗位技能的高低作为核心质量评价体系。

《国际货运实务》是高等职业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课程项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实训,让学生掌握国际货代业务中的海上、航空、铁路、道路、以及多式联运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运输中的应用规章、运输设备、运输通道和国际口岸的基本情况,具备揽货、接收托运单、订舱、安排集卡运输、报检报关、提单确认、提单签发、运费结算、交单还单等业务操作能力。在大多数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计划和次序中,都是以《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运输地理》等课程为前期的基础课程,后续也是进一步学习《国际货运专业英语》《国际货运保险实务》等课程的基础。

一、国际货运课程的教学能力目标

1、能根据托运客户要求选择适当的承运人、运输方式;2、能根据托运客户提供信息选择恰当的运输工具和设备设施;3、能与海关、商检、税务、银行、保险等进行有效的业务沟通;4、能及时解答客户咨询,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满足客户的需求;5、能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资源整合方案;6、能正确填写、处理、递交各种业务单证;7、能处理运输过程的索赔,记录和证据保存,具有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8、能运用专业的英语, 处理货代业务单据,进行一般性的操作沟通。

二、改变课程的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设计注重课程、证书、岗位相结合,在对国际货运专业所覆盖的业务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国际货代业务员岗位为核心,以国际海上货运实务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根据业务流程引导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训练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

工作领域 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

货代销售(业务部,销售部) 货代业务货代市场 国际货运方案设计,揽货,客户沟通和谈判

货代操作(客服部或操作部) 海运操作(主要就业方向) 接受委托、报关报检单证准备、出口订舱、代买保险、货物交接、费用结算、应急处理

空运操作 与海运相同

陆运与多式联运操作 多式联运方案设计,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及承运人职责划分及以上

三、采用立体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对于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涉及到承运人、托运人和第三方的责任,通过案例教学,更直观的熟悉货物的交接方式责任划分规则,以及国际货代事故的责任和索赔处理。2、角色模拟法。在教学方法上,以项目教学为主,通过工作任务的设定,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根据国际货代业务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掌握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3、头脑风暴法。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互动习惯,查漏补缺,对知识进一步巩固。4、实践操作法。通过实训填单,正确掌握单据的正确填制方法。5、立体展示法。通过教学影音,更直观的对海运设备设施有直观的印象,对操作流程实际工作任务有更丰富的认知。使用多媒体课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同时注重与时俱进,新知识、新规定、新技术、新方法补充融入课件中。6、团队合作法。通过小组展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知识从学生自己口中复述并丰富起来,比教师单向传授,效果更好, 对知识面的拓展和兴趣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尚文静,29岁,2005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助教 国际商务系

现任教于主要方向:国际商务与国际货运

上一篇:基于心理学分析钢琴的演奏 下一篇:艺术设计类课程如何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