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教育味儿

时间:2022-07-25 03:21:43

“别”有教育味儿

据权威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中小学毕业生有3375万之多,[1]可以说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但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一些学校对中小学毕业生的毕业教育逐渐被小升初、中考和高考所代替。毕业生考试结束后,常常会落寂地离去,独自留下丰富的情感而无处安放。笔者以“毕业季”“毕业季活动”“毕业教育”“毕业典礼”“毕业礼仪”为关键词检索资料发现,高校毕业季活动如火如荼,但中小学毕业季活动则显得冷清。近年来,随着对这一现象的不断反思,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逐步意识到毕业教育的德育价值,毕业季活动开始增多,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也不断创新。尽管如此,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深入分析我国中小学毕业活动的类型、方式、特征以及创新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中小学毕业季活动的类型、方式

围绕着为高一级学校或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使学生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和深化对人生价值认识之目的,一些中小学学校以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教育、择业成才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毕业季活动,呈现出多种类型方式。

(一)毕业季主题班会

即将毕业,面临新的选择,学生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和困惑,就此,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了聚焦学生当下实际问题的主题班会。如,为减轻考前压力,唤醒学生被高考遗忘的理想和责任,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第一中学高三(5)班以“再回首,收获在望;展前程,豪情满怀”、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苏州三中”)高三(1)班以“毕业时刻:让梦想照亮未来”为主题召开班会,还有学校以“我的大学我的梦”“为母校献词”“我的未来”“个人风彩展示”等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场所和机会。

(二)毕业季主题典礼仪式

当前在中小学学校的毕业季活动,在仪式安排上主要是适时举行毕业典礼。在这一具有仪式意味的活动环节中,各学校可谓是做足了功课。如,遵义市余庆县龙家小学(以下简称“龙家小学”)在每年的毕业季活动中,师生共同种植下象征“母校精神和未来梦想”的银杏树,并在银杏树下举行仪式活动;广东省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金山实验学校”)的毕业典礼,特别策划了“传经验、传班牌、传玉兰树”这三个互动仪式,均让学生感触颇深。

(三)毕业季主题实践活动

当前各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有为减轻考前压力的手工制作活动,其中有为增进友谊的“毕业舞会”“互助爬毕业墙”活动,有为留住记忆的拍毕业照和制作毕业纪念册(附光盘)活动,有对学生进行励志的主题演讲活动,有向青春告别的舞台演出活动,有让毕业生回顾历史踪迹的毕业旅行活动等。[2]在这些活动中,较有特色的是河南省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以下简称“郑州九十六中”)“互助爬毕业墙”活动。毕业之即,特意安排时间让学生爬毕业墙,在肢体的接触中感受同学间的不放弃、不抛弃、甘为人梯的情义,让学生在互动中不自觉地内化教育意义。

(四)毕业季主题讲座

针对毕业季活动的某一主题,学校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工作者或其他知名人士,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诸如学习心理、对性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对高考的担忧等,进行心理辅导专题讲座,还有学校面对部分学生即将就业的问题,开展了职业选择的主题讲座,等等。这些讲座由权威人士主讲,身教结合言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总的来说,这些毕业季活动的类型方式大多是学校教育的常规形式,仍不算丰富,在模式上亟待有创新性的突破。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逐步趋于多样化的毕业季活动,在类型方式上有了重大飞跃。一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在满足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二是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迸发,使活动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三是注重学生的实践互动,寓教于乐,达到“行教”胜于“言教”的效果。

二、中小学毕业季活动的亮点与创新

(一)主题扣生心弦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毕业季活动均有鲜明、积极向上的主题,即使是同学的毕业感言,家长、教师的寄语以及校长的毕业讲话,均具有极大的激励意义。如:“致青春”“幸福的记忆”“薪火相传 永聚‘金山’”“毕业时刻:让梦想照亮未来”“绘就生命里的一抹亮丽彩虹”“期盼你们有德、有才、有成就”“请亲爱的老师,目送我们远航!”“抚摸过去,惜别今天,祝福明天”“此刻,我们最要感谢的是敬爱的老师”“正视现实,带着梦想上路”“请你们挺起胸膛,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希望你们溶解掉所有的困难,走向成功”“在新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进”等。这些主题不仅关注学生即将毕业时刻面临的诸多困惑与问题,而且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积极建设性的心态超越自我。

(二)内容贴近学生

正在创新中的中小学毕业季活动,在活动内容上有诸多创新。许多学校的毕业典礼,大都隆重、热烈,“不一样的毕业典礼”逐渐增多。如,金山实验学校在毕业典礼上,通过“传经验”“传班牌”“传玉兰树”等仪式,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承;龙家小学结合本校的德育传统和德育资源开展的“银杏树下的约定”活动,不在于种树本身,而在于围绕种树所进行的“宣誓、碑文诵读、放歌、赠送礼物、目送”等活动仪式,其意境神圣而诗意,方式象征而凝练,这在活动内容上是个不小的创新。这些毕业季活动立足于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学校传统资源,使得活动具有了生命力,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力,引起他们的价值共鸣。

(三)学生主体参与

有生命力的德育必然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教育,保守、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因其没有生机而失去了活力和价值。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毕业季活动越来越凸显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上海市曹杨二中的毕业典礼上,校长致辞时郑重宣布了505名高三毕业生名单,让全体高三毕业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上海汇师小学的毕业典礼上,每个毕业生都得到了学校赠送的《一篇都不少》的毕业生作文集,大屏幕上呈现出每一个学生从小到大的照片;龙家小学广泛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设计和创新毕业季活动,凸显全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而且成为惯例,等等。

多年来,上海市川沙中学的毕业典礼,从策划到礼仪志愿者,全部由高三毕业生担当,每个毕业班各自用真挚的语言留下《毕业感言》,放在会场让人浏览。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第一中学高三(5)班的毕业班会,展示毕业生自己拍摄的他们曾经的学习活动和孕育梦想的校园,以每个学生一张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班主任事先准备的每个学生的入学学籍照、高考报名照、每个学年的体质检测表。江苏省苏州三中高三(1)班的毕业班会上,每位同学写好“给20年后自己的一封信”,采用自我鼓励的形式“让梦想照进未来”。该校副校长丁林兴博士认为:这种集体化的毕业季活动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满足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在主体性凸显中实现人性的提升。

(四)形式趋于活泼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九中学在毕业典礼仪式上设计了全体高三教师和同学身披大红毕业礼袍走操场正中央红毯的仪式,同时在典礼过程中,每一位高三同学都要走过由高三全体教师排列成的通道,与每一位老师握手、拥抱。典礼最后,高三毕业生代表与老师共同在校园里种下一棵香椿树,愿母校与这棵小树同成长。学校还邀请来“意外的观礼嘉宾”—那就是除毕业生的父母外,还有他们初中母校的校长们,给了学生很多温暖和感动。[3]上海市川沙中学邀请已经取得成就的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分享他们成功学习、创业的经验,激起毕业生的情感共鸣。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通过播放父母视频和场外连线的方式感动学生,将互动和情感升华有机融为一体。

苏州三中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掀起了别样的轰动。郑州九十六中通过学生给每一位老师送上亲自制作的留言明信片,在送给母校可以永久保存的一块石头上印上自己的手印,与老师一一拥抱,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感恩”。北京市东城区曙光小学在毕业典礼上,毕业生宣读毕业誓词,郑重地表达他们的毕业宣言。在毕业典礼尾声,还特别加入了师生之间相互拥抱的环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无言的拥抱,抒发着彼此间真挚的情谊,在活动细节安排上实现了创新。

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校长的毕业致辞一样,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尝试在毕业典礼上放弃八股式的讲话,进而以一种温情、幽默、平实的方式来寄语学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使毕业季的校长讲话、教师以及家长寄语逐渐成为毕业典礼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金山实验学校毕业季校长讲话,从学生的视角重温他们三年学习生活画面,以聊聊数笔勾画了深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你孜孜以求时,你关心过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吗?你留意过校门口翘望的眼神吗?你抚摸过寒夜里添衣加被的双手吗?”当这样的形象呈现时,“感恩”就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符号,而成了学生内心情感的自发流露。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校长在毕业典礼致词时,融入师生互动情节,鼓励学生向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表示感恩;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校长则在讲话中三次提议,让学生起身面向学校、老师、家长表示感恩之情。陕西省平利县中学教师寄语中,结合留守学生比较多的事实,以及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三个通俗易懂而又蕴含哲理的小故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生活。

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和内心需求的校长讲话及教师、家长寄语,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引发学生沉思。这份“用心”“用情”,体现了学校对毕业生的重视,回归了校长和教师本来的教育宗旨和责任,回归了教育的人文生态,为毕业季增添了温暖和振奋的感彩。

三、中小学毕业季活动的改进与提升

虽然,毕业季活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学校的关注,并进行较大的改善和创新,但总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1.教育意义有待深入挖掘。毕业教育最主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树立自信、自立、自强,勇于追梦的积极生活态度。特别是针对部分学生升学无望的实际,通过身边的榜样帮助他们正视现实、科学规划人生。然而一些学校的毕业季活动,在主题的选择上,往往只与“毕业”和“离校”有关,没有达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2.缺少与社区和社会的互动。当前学校开展的毕业季活动,虽然也邀请了家长参与,但大多仍集中在学校围墙内,缺少走出校门的意识和勇气,缺少在更大范围内与社区、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由于忽视了身边有价值的德育资源,而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3.形式主义尚存。有些中小学学校虽然为学生组织了毕业季活动,但演绎着保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活动中扮演着“看客”的角色,并没有受到更多的感动。有学校“精心设计”的毕业典礼虽然是隆重的,但过于追求形式,过于程式化,其德育实效有限。

4.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许多学校将毕业季活动定位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开展的活动,缺乏长期的计划和安排,甚至以一场毕业典礼替代了所有的毕业教育活动,也没有和学校整体的德育目标、德育传统相结合起来,没有制定一致性的毕业季活动方案,甚至有时还会与整个学校的教育目标产生脱节。特别对有些高三学生来说,毕业季正值复习备考期间,毕业季活动不能更好地助力高考,激发他们挑战高考的激情和信心,而是发生种种冲突导致开展不利。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一)要有明确的价值引领和贯穿始终的德育主线

毕业季活动是为了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转折期所组织的系列活动,在这个转折期会发生一系列象征性事件,正式的事件有毕业照、毕业典礼、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非正式的事件有互赠礼品、互赠留言、友谊联赛、聚餐等。毕业季活动期就是学生向另一个时空状态迈进的缝隙,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时间场域和活动空间,以帮助他们反思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也为他们迈向另一个身份提供缓冲。面对学生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境域,我们必须强调毕业季活动要有一条明确的德育主线和正确价值引领,将毕业季的德育内涵尽情展现。

(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毕业季活动的意义之一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身份转换。比如在诸多的毕业季活动中,通常会设计“回顾、体验成长”“畅想未来”等环节,其实这是一份份标志着学生身份转换的正式宣告,凸显作为“小我”的社会性意义;而在“畅想未来”“我的理想”“放飞梦想”的环节,渗透着超越“小我”的倡议。因而,在学生毕业的转折点,应该明确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能仅仅以诗歌的形式模糊地“唱响未来”,而是要明确突出“唱响什么样的未来”“放飞什么样的梦想”。另外,与社区和社会的远离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因而毕业季活动的设计不应该局限于校园内,还应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极了解社会、洞察社会,更准确地把握时代和社会脉搏,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三)注重情感共鸣

毕业季活动一般都是集体活动,“集体”是一个重要的情境,个体更容易受到集体的影响,因而,这些活动具有特殊的、敏感的德育意涵。尤其是学生在共同参与、简单却具象征意义的仪式活动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也更容易形成群体认同感。但是如果没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具有仪式意味的活动有时候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为避免形式主义,首先,要进一步丰富毕业季的活动主题,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出发进行选题,不能仅仅盯着学生的考试。其次,要让所有学生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所有的学生”不只是包括毕业班的学生,还应该包括低年级的学生,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一主题进行循序渐进地思考。特别是要切合那些考试失利,有择业、创业等需求的学生,为他们学生提供幸福教育的引导。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找到学生的共鸣点,毕业季活动才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理。再次,要注重活动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注重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持续作用,不能也不可以止步于“根叔式”校长和教师讲话带来的瞬间惊喜,更不能让“根叔”继续成为一个传说,而应让这些偶尔的感动变成日常教育现象,成为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突出整体性和系列化

毕业季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整体,应与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整体性和系列化的毕业季活动更容易产生“1+1>2”的教育合力。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毕业季活动不能仅集中在学生毕业前夕来开展,也不应该仅仅只是以毕业典礼的形式来呈现。为实现这种教育合力,应把一些毕业主题的活动放置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整个学期来进行。毕业季活动主题的设计,不能凌乱,应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文化主线进行精心策划,传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健康向上,达到进一步深化学校德育工作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商江.《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给我们的启示[EB/OL].(2012-09-04)[2013-06-17].

[2]冯宜春.日本小学的毕业教育[J].少年儿童研究,1998(3):45.

[3]晚霞.五十九中:与众不同的高三毕业典礼[N].太原晚报,2013-06-04.

[4]黄志辉.“喊楼”:阈限中“羞”的释放—对大学生毕业仪式的一个剧场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1(8):17.

【闫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上一篇:如何让后进生“转角”遇到老师的爱 下一篇:中学生公民素养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