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2-07-25 02:22:33

浅析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征

摘要:秧歌小调,不仅有陕北秧歌的奔放、豪爽,而且有着河北秧歌的细腻和婉转,更有着极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是陇西群众欢度新春、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以甘肃陇西秧歌小调起源的论述为切入点,在阐述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主要从秧歌小调的曲调特点、唱腔特点、伴奏特点和结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甘肃陇西秧歌小调传承的建议。

关键词:秧歌小调;艺术特征; 传承思考

一、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起源与表演形式

(一)陇西秧歌小调的起源

甘肃省陇西县,坐落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和定西市的中部,居于陇山西侧,渭河上游;东边与通渭县相连,西边与渭源相接壤,南边与武山县和漳县相连,北边与定西市毗邻。县界域南北约长60公里。明太祖先朱元璋在成立大明帝国之后为了庆贺天下太平,他旨令公卿士庶,过大年家家户户要贴春联、耍秧歌,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清朝晚期的时候,巩昌政府来了一个来自北京的民间艺术家朱先生。和他一起来的来的还有他带来的文化魁宝――说唱“竹板书”。说唱“竹板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评书”。说唱“竹板书”一时间引起了地方人民群众广大的兴趣和热爱。他开始在当地快速的传播。随着人们不停的传唱,然后经过一些好事者在原本“评书”的基础上,融入了陇西地方方言和独特风格的“陇西秧歌饺子”,再然后经过许多人的传承与发扬,便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味十足的陇西秧歌。

(二)陇西秧歌小调的表演形式

陇西的秧歌小调在演出行进中是有一定的次序:先是由领头的头戴毡帽,皮袄反穿,脖子上在挂上一串铜铃,前后小跑来传递信息,进场的时候说一些吉祥如意的赞语和祝福的贺词;下来是排灯一对,上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紧接着就是龙灯表演,龙灯有双龙灯和单龙灯两种,每组龙灯长的是由12节组成,短的则是5节或7节所组成,边走边盘绕龙头、摇摆龙尾;再接着就是“骑毛驴”,由小孩骑驴,白胡子老汉来赶驴,边走边耍;最后是“彩船”,有一只船的,也有两只船的,船长7-9尺这样,上覆船棚,四角挂小红灯笼和彩带,船帮用红头绳结成花眼,船前窗两边贴对联,船头为龙头型,船尾为龙尾型,船中坐“船姑娘”,在行进中随着老梢公划船动作摇曳船身,叫作跑旱船。

二、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征

(一)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曲调特点

陇西秧歌小调有着不同的曲调调式特点,体现着不同的韵味。有的表现为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曲调、较强的抒情性,例如《采棉花》、《绣花灯》等;有的则表现为严谨的节奏,简短音调,似说似唱的,以叙事为主,例如《洗衣计》、《换碗》等;有的又因活泼,欢快的曲调,比较新鲜风格,多用于载歌载舞的表演,例如《大挑菜》《看秧歌》、等;也有低回婉转的曲调,常用于体现其内容的悲剧性,例如《郭巨埋儿》等。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陇西秧歌小调它的曲调优美高亢,声域宽广和谐,节奏明快有致,犹有原始遗风。相对于范围宏大的“大戏”― 陕西梆子(秦腔),被称为“小曲”,而戏剧的演出则被称为“小唱”。它的特点是一曲多词,以传唱故事为主。例如《十二月梅花》、《十里亭》、《十倍酒》等。

(二)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唱腔特点

陇西秧歌小调在唱腔和其他地区秧歌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陇西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特别的地方方言所成就的。陇西秧歌小调特别的唱腔形式是在其他秧歌的唱腔基础上融入了秦腔的戏曲腔调和地道的陇西方言所形成的。例如你nǐ,陇西方言发声为jì,宁níng,陇西方言发声为jín溃水shuǐ,陇西方言发声为shuaì,安ān,陇西方言发声为gān.

陇西秧歌小调它独特的唱腔是有陇特的地方方言所形成的。按照陇西方言的发音标准,便可涌现出它独特的韵味。这也是它其中的一大亮点。

陇西秧歌小调作为一种西部的民间艺术,其演唱曲目的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结构丰富。虽然它的歌词偏生活化和口语化,但是在运用上是讲究对称的。

由于过多的使用生活语言和口头语言,所以会给人一种不押韵的感觉。即便在唱词上的要求上不是太严格,但是在字词的使用上深入浅出,且通俗易懂。内容多涉及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风俗、生活环境、人生观、价值观等。

(三)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伴奏特点

陇西秧歌小调的伴奏形式是由大场与小场这两种形式所组成。所谓的大场就是用锣、唢呐、鼓、哑铃、饶、梆子、等一些打击乐器所构成成的,伴奏的对象一般为 “打狮子”、 “大头娃娃”、“跑旱船”、 “大熊” “冠龙”然而营造出一种非常热闹的情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秦腔乐队中的武场。小场则是用二胡、古筝、扬琴、板胡、三弦、笛子、二弦、大提琴等一些弦乐器来伴奏“小曲子”、“小调子”“花灯”等。伴奏的拍子一般是比较古板的四二拍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随着秧歌的不断发展,二弦、古筝、扬琴等乐器已经脱离退出了文场行例,在人们的视线中慢慢远去。

(四)甘肃陇西秧歌小调的结构特点

陇西秧歌小调的调式一般为“F调、G调、C调”。而使用最多的就是F调,就以转娘家举例分析一下陇西秧歌的调式特点。

这首秧歌小调曲子以分节歌形式的单一部曲式,带有简单的变奏,是4+4+4=4的方整型结构的B羽调式,音乐性质平稳。

这首秧歌曲,第三句是第一句是变化重复,第四句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从而构成了a+b+a'+b'.结构方整,对称。从秧歌小调的曲调中,它呈现的是平稳,简单的级进为主,歌词比腔调要少,和带变化的两句体结构为主,带有浓厚的北方民间音乐的特点,从演唱方式来看,她们是用满口腔来演唱,为的是达到欢乐的效果,正式体现北方人民那种粗矿,豪爽的性格特征。《转娘家》真不愧是陇西秧歌小调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总结

秧歌是各地文化的一个缩影,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讲是这样的。通过对秧歌活动的观察,就能够细致、具体的了解当地的民俗信仰、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在以前的生活环境下,由于传播媒介的限制,甘肃陇西秧歌小调在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是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加工和改造的。因此,现今流传的秧歌小调都是集结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地位、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和情感感受,也可以说日益发展的秧歌小调,是人民群众思想情感表达的结晶。

参考文献:

[1]鲁泽.陇西史话[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石锡名.陇西秧歌大观[M].香港:亚洲联合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刘山三,刘汉良.陇中小曲[M].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丁一波.秧歌探源[J].寻根,2001(02).

上一篇:浅谈企业会计治理的由来及架构 下一篇:韩国农业农机合作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