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25 12:26:4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素质和全球化意识的外语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透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以文化教学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28-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文化教学一直都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国际贸易和跨文化交流范围日益扩大,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已得到外语教师的广泛关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邓炎昌、顾嘉祖、高一虹、胡文仲等很多外语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都对语言和文化、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目前,对大学英语跨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跨文化语用交际方面,主要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具体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然而,从能力培养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少。

一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所以语言模式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而语言结构又决定人的世界观。萨丕尔曾指出:“我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过程的一切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由语言决定。”同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它保存着、交流着和反映着文化。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因此,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大有裨益。

Kumaravadivelu认为文化具有五个要素,即:(1)关联性。世界各国的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2)复杂性。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被文化所包围,但文化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定势和文化排他性上。(3)全球性。与以往的全球化浪潮不同,当前整个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资源和知识的交流与融合。(4)现实性。当代文化生活的现实深刻地影响了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宗教的观念,进而影响到国际关系。(5)身份性。文化现实性决定文化的身份。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很多学者都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来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构成。Kim对这三个层面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知层面包括:(1)掌握目的语交际的语言和非语言规则;(2)文化理解能力,即了解目的语思维方式,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目的语文化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教育等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3)认知能力指信息加工模式,即能够超越文化定型,认识到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细微差异。情感层面包括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的能力、灵活性及共情能力。行为层面包括技巧运用能力,即运用具体交际技巧的能力,同目的语使用者和谐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高一虹在分析我国现存多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超越”观。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里的文化意识是指个人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体谅能力和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超越”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层面,但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此外,它绝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然而,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因此,新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必须以现有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进一步探索以文化教学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

三 以文化教学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在传统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全面地教学大纲,教师只是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零星的文化知识,并没有把文化教学提高到与大学外语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加深,当前广泛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受到了现实的挑战。笔者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应构建一套旨在以文化教学为中心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1.语言与文化双管齐下

虽然我国的外语教学大纲都强调学习外国文化、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肯定文化因素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大纲都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并没有把文化教学提高到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化内容只是作为外语教学的辅助内容,而且教授的内容也都是目的语言国家的单一文化,这远远满足不了文化全球化趋势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文化意识,文化教学的内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目的语文化,而是以文化群作为教学内容,培养真正的跨文化素质,真正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平行发展。

2.注重学生文化身份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大多是外语教师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主题,开展一些文化学习的课堂活动,仅局限于非系统性的文化信息的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身份是在学生习得一定量的文化信息后,进行重新分析整合、重新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识,从而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采取包容、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在培养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阶段,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文化导入,将文化教学的内容与语言相结合。如对交际习俗与礼仪的讲解,对英语谚语中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分析等。其次,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高级阶段,系统地开设有关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人民与社会、各国制度及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文化课程,并辅以有利于思辨能力训练的理论性课程和研究方法的课程,如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因此,学生更多的是采用被动式的模仿、记忆、重复等手段来学习外语。然而,在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格局下,这种教与学的方法是无法实现培养真正所需的外语人才的。在培养学生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愈发重要。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借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某些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考察、调查研究、实验、分组讨论、小组辩论、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异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式,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 结束语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培养出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跨文化素质和全球化意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文化教学为中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丁琼.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问题引导式教法在盐类水解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