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 强化应用 为山里娃铺就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时间:2022-07-24 11:24:31

统筹规划 强化应用 为山里娃铺就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6)04―0020―02

清远市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下辖8个县(市、区),其中4个省级贫困县。农村学校(含教学点)数量多、规模小,全市共有教学点551个,分布在75个中心镇,平均只有3个班,平均班额为15人左右。农村学校(含教学点)普遍师资薄弱,信息化装备和优质教学资源尤其匮乏。

为了改变农村学校和教学点信息化落后的现状,广东省清远市将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校校通”、“班班通”工程列入重点建设范围,打通教育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为山里娃铺就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一、加强“三个统筹”促推进,让“校校通”、“班班通”落地

(一)统筹经费投入,用少钱办大事

2012年,清远市政府下发了《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决定由市财政“托底”全面推进“校校通”、“班班通”工程落地。从2013年至2016年,市财政每年投入992万元解决全市115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学点)的宽带网络“校校通”;每年投入467万元逐步解决全市农村小学和教学点4089个班的“班班通”设备。乡镇中心小学以上教学班“班班通”设备,由各县(市、区)财政解决。同时,设立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专项经费,义务教育阶段在生均公用经费中提取不少于12%的比例,高中阶段在“一费制”(学杂费)经费中提取每生不少于90元,以保障网络和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

(二)统筹建设标准,高规格推进“两通”设施设备建设

一是全光纤、高带宽,百兆到点、千兆到校。清远市“校校通”网络接人全部使用高带宽的光纤接入:百兆到教学点,千兆到100人以上的学校,总出口带宽达10G,能满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清远市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网络骨干运行维护、管理等由运营商负责,每年由校方、教学点对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进行使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年度支付金额挂钩。合约期内新增公办学校,均不改变总的费用支出,运营服务商为新增公办学校或教学点提供光纤接入,参照同一类型学校的带宽标准,技术和服务等标准同与建学校一致。完成学校光纤接入后,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完成AP点5500个,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统一实名认证,实行IP统一分配和网络管理,实时监管全市教育网络的使用情况。目前,全市“校校通”接入学校数量为1195所,学校的使用满意率较高。

二是市、县共建,统一推进“班班通”建设。清远市充分认识到,宽带接入教育网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与学的主战场,班级多媒体平台建设(班班通)是“校校通”的延续。为了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清远市采取了“市、县共建”的模式,根据学校班额数选择“班班通”教育终端,并开展设备和资源使用的相关培训。因农村学校(教学点)班数少、班额小,主要对象是低年级学生,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学习兴趣以及设备安全保管和教师应用能力等实际情况,配备的是已经下载了统一电子课程资源的手提电脑和46寸以上的电视、无线信息点等。如今,全市100%的中小学校(含教学点)拥有了多媒体教室,83%的班级实现多媒体平台全覆盖。2016年,市财政拟加大投入,确保全面完成农村学校(教学点)所有教学班的“班班通”多媒体平台建设。

(三)统筹管理事权,强化各级政府职能与责任

2012年,清远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对加快清远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从2013年开始,“校校通”工程采用由运营商进行一揽子全包,政府购买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教育系统负责使用的模式,由市财政统一招投标并实行全额支付。“班班通”由市、县两级共同建设,市负责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县负责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2014年1月,经市政府同意,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了清远市“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

二、落实三项举措促应用,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引进高校资源,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从2014年开始,清远市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清远市教学点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训”,由华师大派出96名研究生团队,驻点全市8个县(市、区)的75个镇,对551个教学点的18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与广州第二师范学院联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年培训10000名教师,分5年培训完毕。这项举措使山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教育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二)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山区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

清远市通过教学点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将所有农村学校(教学点)都配套了与市教材版本一致的小学1至3年级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使用国家、省级教育资源平台、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个性化的中小学学习平台。积极推进“广清合作”、“佛清合作”项目,引进发达地区优质资源,提高山区教师对互联网教育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提升了山区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内涵和水平。

(三)加强典型应用引领,提高山区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推进城域合作行动,营造信息化应用积极氛围。推进“广清合作”、“佛清合作”项目,引进发达地区优质资源,通过发挥“一起作业网”、“翼课网”等功能,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大力促进本地教师应用融入泛珠三角教育教学大学讨论的氛围。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化应用竞赛活动。开展全市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对“班班通”多媒体平台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农村小学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加强信息化教科研指导,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内涵。市、县教育部门积极指导学校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课题研究,形成学校特色;加强优质资源共享,发挥实验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其中连州市建成普及所有乡镇的25间录播课室系统,形成区域性的视频交互课堂;英德市建成学校网站群、论文资源库、图书管理系统、设备使用和报修管理系统,促进教育教学的交流、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共建共享;连山县佛山希望小学的山区小学网络“教研训一体化模式”更是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典型案例。清远市、县教育部门积极深入学校指导开展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加强课题研究,形成学校特色;通过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发挥了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经过多年来统筹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有效地扩大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农村学校的覆盖面,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

上一篇:巨头们的数据化玩法 下一篇:人间处处花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