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理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2-07-24 11:24:22

让物理课堂“活”起来

摘 要:本文在展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节课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2-0030-3

实施有效教学就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目标、方法、组织形式以及评价的设计等。教材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库”,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突出对教材的解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教材潜在的教学价值,将教材提供的“静态内容”激活,并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建构有效的探究教学。现以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1 教学设计

1.1 教材简析与学情分析

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教材的中心内容。凸透镜成像规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激发学习欲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要求教师摒弃“灌输”的思维,充分激活教材,实施教学。

本节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得到不同的像,兴趣更浓。但是,由于课本中出现较多的抽象概念,如焦点和焦距、实像和虚像、物距和像距等,加之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操作要求又较高,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完成教学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

1.2 设计思路

教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是一个全过程的探究,从提出问题到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整个过程要求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同时注意探究过程中方法的点拨与内化,追求实效。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1.3 教学过程

1.3.1 复习引入

怎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否是凸透镜?说出有关凸透镜的物理名词?把焦点的位置称为一倍焦距处,用f表示。如果焦距是10 cm,在主光轴上离光心20 cm处我们可以称之为什么?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回顾,复习了上节课有关透镜的知识,同时补充了一倍焦距处(f)和二倍焦距处(2f)两个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重要的分界点,为下面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作了铺垫。

1.3.2 引入新课

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周围的物体,并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结果。通过放大镜来观看物体,看到的像是怎样的?可让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蜡烛烛焰的成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揭示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不同的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同时,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打下基础。两位同学的演示,不仅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导接下来的实验设计,达到环环相扣的目的。

1.3.3 提出问题、猜想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时缩小、有时放大,有时倒立、有时正立,同学们还有哪些想法和问题吗?

归纳确立探究的问题:像的大小和正倒跟物距、像距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问题,确立本堂课探究的内容。

1.3.4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结合器材如何来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分成5个组独立完成任务,分别找到清晰缩小的像、等大的像、放大的像、倒立的像、正立的像。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表格,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对无法完成的设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特别是在光屏上无法得到正立的像时,引导通过透镜看,找到正立的像。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并没有按照一般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就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而是简单地提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将原来完整的实验分解成5个单独的任务,并不强调具体方法。目的是降低实验难度,节约实验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本身就具备了实验要求的所有要素。对正立的像的寻找,使虚像和实像的概念在学生矛盾冲突中得出,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开阔、发散自己的思维。

1.3.5 实验分析与论证

把学生实验的数据进行投影,交流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距之间应有什么规律?把归纳的结论表示出来:当u>2f时,f

设计意图: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好由学生得出。如果学生提出有困难,则教师要进行引导。实验探究过程节约下来的时间主要用于此时的数据分析。充足的讨论时间保证了分析的完整性,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得到锻炼和鼓励的机会。用课件演示比较直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学效果较好。

1.3.6 实验交流评估

以小组形式汇报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疑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补充展示:1.实验为什么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位于同一直线上,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在实验中,你发现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呢?3.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用手或其他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光屏上的像可能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实验得失,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尽可能地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互动,而不是僵化和局限在课本之内,即“神在课本之内,形在课本之外”。

1.3.7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让学生谈谈有哪些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学习方法,有什么体会?学生进行总结,互相补充及完善。

设计意图: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不仅回顾学到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明白学习的方法及途径,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感。

2 教学反思

此案例以探究式教学方法来设计,从追求整体效率到关注个体发展,学生通过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有以下几点思考。

1.从情景设置引出教学内容―猜想、假设导入教学―实验探究进行教学―收集证据深入教学―交流、评估整合教学。整个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2.借助情景设置、设疑、猜想、探究、交流等教学手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并能全神贯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它更是体现了一种理念和精神,其本质特征是知识建构的自主,思维活动的开放;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究教学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动与静”,让学生有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既动手又动脑,寻找最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而不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二是“指定与开放”,探究中少不了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会盲目操作,教师指导不要框定,要留有自主思考的空间,达成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升。

4.让课堂“活”起来,就是根据教材的解读,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动手操作、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尝试解难释疑。教师要搞好探究教学的设计,以“扶”的方式助学生“上路”,以“引”的方式助学生“学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以此建构有效的探究式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让它具有“昌盛永久的生命力” 下一篇:试论乡土美术在幼儿师范教育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