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中的《圣经》人物形象简析

时间:2022-07-24 11:08:35

《失乐园》中的《圣经》人物形象简析

摘要: 《失乐园》是描写人类堕落的长篇史诗。它讲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原本纯真无邪,因魔鬼撒旦的诱惑而反抗上帝的旨意,最终遭遇堕落致罪的过程。作者弥尔顿在诗篇中大量运用《圣经》人物意象,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文试图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书中的《圣经》人物撒旦,以及亚当和夏娃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关键词: 革命宗教人物形象

一、引言

《失乐园》是弥尔顿一生中最伟大的诗作。作者借用《圣经》故事以史诗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最初的演变和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变革斗争。全书共十二卷,描述了撒旦因反抗上帝被打败后设计复仇,偷入上帝创造的伊甸园引诱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以致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乐园,开始沉沦的故事。诗篇大量地运用了《圣经》人物意象,将撒旦、亚当和夏娃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也使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本文的意图也在于分析撒旦、亚当和夏娃的人物形象。

二、《失乐园》中撒旦、亚当和夏娃的人物形象分析

撒旦、亚当和夏娃是《失乐园》中的主要人物,作者寓其写作意图和诗篇主题于撒旦、亚当和夏娃的人物刻画之中。下面就对撒旦、亚当和夏娃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读者对《失乐园》有进一步的理解。

1.撒旦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失乐园》所塑造的人物中,撒旦无疑是个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同时也是诗中的真正英雄。他的形象历来受赞扬最多,所受的争议也是最大的。他有勇有谋,桀骜不驯,在战败被打入地狱之后,依然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可是,那威力,那强有力的胜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懊丧,或者叫我改变初衷,虽然外表的光彩改变了,但坚定的心志和岸然的骄进决不改变,由于真价值的受损,激励了我,决心和强权决一胜负。”)并收拾残兵败将,决心复仇。这个集“罪”和“死”于一身的魔头在和全能的上帝作着殊死的抗争,他制造出了“罪恶”,并与其幽会,生下了“死”作为他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

众所周知,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可称为清教徒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弥尔顿同时又是个清教徒,他熟知神学,反对英国的宗教改革,认为当时的改革不彻底,主教大权在握是主要弊病所在。于是,在神学上原本公道的上帝到了弥尔顿的笔下,便无形中成了主教的化身,一个完完全全的独裁者。(如诗中写道:“我造大天使和天人也是这样……二者成了被动,只服从不得已,不服从我,这样的服从,有什么可赞赏,我怎么能高兴呢?”“人不会完全失坠,愿者可以得救;不过拯救不是出于他的意愿,而是由于我所自由施与的恩惠……这是我的意志;其他人等,要听我的呼唤……”)专制与独裁有如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查理一世。于是,撒旦之所以反对他的原因便不言而喻:上帝本身就已是个真正的最大的独裁者。弥尔顿那饱溢的满腔革命热情流于笔端,将撒旦作为一个反对暴政、反抗专制和独裁的代表描写得有声有色。

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雪莱等对这个形象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更是推崇备至。他们相信撒旦在史诗中被作者塑造成了真正的英雄。布莱克认为,撒旦代表,代表人类富于想象的灵魂。他说,弥尔顿写到天使和上帝时,感到缩手缩脚,但写到恶魔和地狱时却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因为弥尔顿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自己站在恶魔一边却不自知。

当然许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在后面各卷中,撒旦的形象越来越渺小、猥琐,直到在第十卷中变成一条嘴里嚼着苦灰的令人厌恶的蛇。需要指出的是,撒旦那具有崇高美的叛逆者形象并非完全是弥尔顿创造的。在大约写于8世纪的宗教诗《凯德蒙的圣诗》中,作者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愿做奴仆、不向上帝折腰、只要自己做神的颇具叛逆精神的撒旦形象。

但无论怎样看,撒旦仍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前两卷里,他被赶出天堂、扔到地狱的火海中后,仍然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誓要继续与万能的上帝对抗。他说:“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光: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读到这些充满豪气的语言,看到他那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计划的不屈意志,人们不禁会感到,布莱克的话不无道理。撒旦能得到浪漫主义诗人和众多读者的赞叹,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形象体现了意志的自由。不论撒旦后来变得多么渺小可憎,也不论他内心有多么痛苦或者悔恨,有一点他从未改变,那就是,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未屈服过。恐怕正是这种不屈的自由意志在浪漫主义诗人和革命者弥尔顿心中引起了共鸣,以至于弥尔顿在塑造这个形象时站在恶魔一边竟不自知。

不过,撒旦这个人物主要是在史诗的前两卷中具有叛逆者的英雄气概。当史诗的重心从地狱转到伊甸园,从撒旦转到亚当和夏娃时,这个艺术形象的崇高美便消失了。外表上,他从一个伟岸的天使军统领变成一个卑鄙的窥视者,一只丑陋的蟾蜍,一条令人厌恶的蛇,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从内在本质看,他则从一个敢于向上帝挑战的叛逆英雄堕落为一个懦夫。他不敢直接向上帝复仇,而去伤害两个从未得罪过他,且永远不会也会加害于他的弱小生灵。他外表上的变化正是他本质上堕落的反映。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撒旦的堕落是因为他骄傲,不愿当上帝的奴仆。可是如果我们仔细体会,就会感到撒旦的真正堕落似乎并不是他反叛上帝,而在于他引诱人类犯罪从而毁灭他们。在前两卷中,我们看到撒旦在被赶出天堂坠入地狱之后,仍然保持着大天使的气概和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只是在实施毁灭人类的罪恶计划并取得成功之后,他的形象才变得丑恶。这便很好地体现了弥尔顿所要提出的主要思想,即真正的忠诚与真正的堕落都是在自由意志下完成的。

2.亚当和夏娃的人物形象分析

《失乐园》是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史诗,我们也许可以说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是人类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丰富了史诗的内涵,是人类的出现使得原本辽远的故事变得活跃起来。

当人类的始祖在第四卷里出现的时候,伊甸园里的一切便显得生机勃勃,到处充满着流动的气息和迷人的色彩。不可否认,偷食禁果之前的亚当和夏娃犹如一对天真无邪的原始人沐浴在人生的欢乐和夫妻之间纯真的爱情里。“他们在青草地上,丛林荫下,一道清澈的泉水旁边坐下来……他们并坐,斜倚在花团锦簇的柔软的堤上,顺手采摘枝头鲜果。”这段颇具《圣经・雅歌》境界的描写完全道出了原始人类生活的平和与安详。

然而,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于是,好奇的夏娃经不起托身为蛇的撒旦的诱惑,与亚当一起偷食了智慧之果。然而可贵的是,在已经铸成的大错面前,两人虽然不免像后世夫妇一样曾相互埋怨,但接着亚当便迅速坚强起来,学会了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亚当总是英勇、智慧和刚毅的化身。这些品质和人的魄力结合在一起,使他的谈吐举止充满了崇高精神。作者因而也把威严、刚毅而有魄力的亚当表现为人的和谐的形象。与亚当并列在一起的还有夏娃优美卓绝的形象。弥尔顿在对夏娃的抽象品质(如贞洁、美丽、善良、温柔)备加赞扬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她的活泼富有特性的外貌。诗人不仅歌颂亚当和夏娃,而且对他们的幸福家庭作了诗意的描写:他俩互相关怀,体贴温存;真挚而又纯洁;感情融洽,亲密无间;分担劳动,同甘共苦。对于夏娃,亚当所在之处便是天堂,她对亚当的满腔挚爱如同后世善良妇女一样执着而现实。

当他们被迫离开伊甸园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世界时,亚当和夏娃的心中有几分悲戚,也有几分希望。在被逐出之时,“他们二人回顾自己原住的幸福乐园的东侧,那上面有火焰之剑在挥动;门口也有面目恐怖、手持火武器的队伍”,他们不禁“滴下自然的泪,但很快就拭掉了”,毕竟,“整个世界就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选择安身的地方,同时还有神的意图作他们的指导”;而当“两人手挽手,慢移流浪的脚步,告别伊甸,踏上他们孤寂的路途”的时候,前路凶险,征程漫漫,是福是祸,已是不得而知了……

终于,人类之源踏上了自由之途,从不识不知的采野果过活的自然生活进入生产劳动的历史进程,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从此,亚当和夏娃不再是伊甸园那美丽囚牢中的戴枷者,他们开始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力,开始用自己劳作的双手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弥尔顿用自己的笔为亚当和夏娃创造了一个世界,为自由平等的取得作出了最有力的呐喊,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天上乐园的失去正意味着地上乐园的开始……

三、结语

《失乐园》主要歌颂了撒旦及其追随者反对上帝权威的英雄气概。在这部长篇巨著中,上帝被描述成一个十足独裁者,他的天使既让人讨厌又愚蠢可笑,他对撒旦的惩罚既残酷又不公平;而撒旦那种百折不挠、敢于追求自由、富于革命与反叛的精神则成为诗中最耀眼的亮点。作者弥尔顿还将其对人力的信仰寓于亚当和夏娃的人物刻画之中。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为人类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通向智慧的道路。

同时,亚当和夏娃失去乐园的故事也表达了作者的清教主义思想;作者对撒旦的描写则倾注着他的革命思想。正是那些歌颂叛逆者的响亮诗行构成了诗中最动人的篇章。此外,这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想象力也是以惊人的博学为基础的,其中恢弘独特的诗句与对语言音韵的非凡捕捉力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如果作为一件宗教作品,《失乐园》足以和米开朗基罗的西延斯教堂穹顶画齐名。

参考文献:

[1]LoisPotter.弥尔顿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郭群英.英国文学新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金发.弥尔顿和《失乐园》[M].武汉: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焦集群.弥尔顿最伟大的作品――长诗《失乐园》导读[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4.

[5]殷宝书.弥尔顿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上一篇: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下一篇:生命的冷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