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性报道的亮点在哪里

时间:2022-07-24 09:09:40

党报、行业报和广播、电视等一些主要新闻媒体,少不了成就性报道,尤其是党报,成就性报道几乎是绕不过的坎。如何写好成就性报道,是每个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成就性报道一年四季都有,但有时也会出现“井喷”现象。如党委、政府换届前夕,成就性报道往往很多;逢五逢十的国庆前夕,成就性报道往往很多;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成就性报道往往很多,迎接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或重大决策做出之后,成就性报道也往往很多。

由于题材的原因,成就性报道难于创新,并不好写。成就性报道若做得好,确能揭示规律、振奋人心。若做得不好,或过多过滥过度,也会令人厌恶,效果适得其反。

说到成就性报道,我们很自然会想起《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想起范敬宜、艾丰、庹震等一批人。相比《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属后起之秀,但它的成就性报道别开生面,大气且有特色,在上世纪90年代很有影响。现任总编辑庹震就是个经济报道的高手,曾写过许多鲜活而又深刻的成就性报道,他30多岁当记者部主任时,人们就说他脑子里装的东西要比同年龄人多得多,人称“新闻脑袋”。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要输入他的脑子,就可能迸发出一篇有若干闪光点的文章。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们日经月历的现象,经他的“电脑”一剖析,就可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庹震写的《春天的轨迹》、《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上》、《开封何时能“开封”》,主持的“庹震时评”、“庹震社会观察”专栏等,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庹震不仅写得好,还是一个研究成就性报道的专家。他认为做好成就性报道,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写得太“平”。

这种“平”,主要表现在以下lO个方面:

一是旧闻多

不是最新的东西,而是大家都已知道的东西,是别人早就报道过的东西,这样的报道肯定不吸引人。

二是四季歌

春播,秋收,夏天田间管理,冬天水利建设,“五一”歌颂劳模,“六一”赞美儿童,“七一”报道党建,“八一”军民团结,年年如此,年年难出新意。

三是炒玲饭

一个地方有几个骨干企业、几个重点工程,“五一”报,“十一”报,年底也要报,即使媒体不烦,可受众早就不耐烦了。

四是老面孔

老内容是老形式,新内容还是老形式,报道手法单一,就是“旧瓶装新酒”,新的内容也给淹没掉了。

五是蛋糕大

吃蛋糕要切成块,否则无法下口。如果把许多成就一古脑儿端给受众,不进行必要的“切割”,“蛋糕”再好也不容易“下口”。

六是距离远

明明某项成就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是报道有意无意中将这项成就“高架”起来,不去从与大众切身利益相关联的角度做文章,反让人觉着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七是调门高

一项工作有了成绩,不实事求是地去总结,不去挖其中人们感兴趣的东西,而是硬往政治上去靠,空话、大话一大套,甚至动不动就是“跨越发展”、“成绩斐然”,让读者一见就心烦。

八是模式化

标题四平八稳,文字平平淡淡,导语有气无力,措施一二三四,要么数字扎堆,要么假话连篇,今年这样,明年还是这样,这个版是这样,那个版也是这样,受众扫一眼就没有了阅读欲望。

九是不精细

成就性报道虽然大多有策划,但大多并不认真,仅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已,难有什么创新,真正在报道角度、创意、文字加工和节目制作上下工夫的不多,相反应付的倒不少。

十是不鲜活

只见物,不见人,只见工作,不见动作,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只见成绩,不见思想,玩数字游戏,玩专业词语,遣词用句硬邦邦,表现手法硬邦邦;不新,也不深,怎么也吊不起受众的胃口。

庹震认为,成就性报道的亮点在“新”、在“快”、在“活”、在“近”、在“深”。“新”就是突出新闻性,“快”就是时效性强,“活”就是生动多样,“近”就是贴近生活,“深”就是能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做到了这几个方面,成就性报道就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就会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毫无疑问,搞成就性报道,我们应该虚心向《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学习,向范敬宜、艾丰、庹震等名家学习。“新、快、活、近、深”,只要逮住其中一两个,我们的成就性报道就会生动起来,就会有亮色。

(作者为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特聘教授,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上一篇:如何采写经济人物 下一篇:新闻摄影的“见面原则”及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