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体育记者不缺新闻资源

时间:2022-08-04 05:01:40

地市报体育记者不缺新闻资源

综观国内地市报,体育报道几乎是块短板,体育版面采用的基本是新华社通稿或网络下载的稿件,本地新闻屈指可数,很难形成鲜明风格。

地市报体育新闻亮点不多,缘于这类资源有限。对读者而言,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高水平赛事和体育名人的报道,我国举办的国内、国际赛事大都由一二线城市承办,地市级城市很难获得机会。加上地市报新闻媒体与国内名将、名帅的接触机会很少,手头缺少足够的线人。

缺少新闻资源,并不意味着没有资源,何况新闻资源的多与少也是相对而言的,地市报记者如果能摸索到体育新闻报道的规律,找准突破点,完全能开创一番新天地。

抓好身边的人和事

根据新闻接近性的原则,在当地发生的新闻最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各地涌现出的一系列全民健身典型人物、事例就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素材。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战线必不可少的两翼。随着市民健身意识的提高,随着各级政府对群众体育的逐渐重视,全民健身成为体育记者取之不尽、采之不竭的新闻富矿。相对于竞技体育,地市报体育记者在全民健身报道这条起跑线上,并不输给省级、国家级媒体。

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群众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如果以写竞技体育的套路报道群众体育,读者很可能不爱看。如何让全民健身报道出彩?这需要独特的采写角度。

七八年前,笔者在南通市区一商场发现,一楼偌大的大厅摆满了跑步机、划船器等,原来这里正举办健身器材展销。笔者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点,通过采访商家、顾客取得不少素材,了解到市民健身意识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跑步机、乒乓球桌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所在,便撰写了通讯《健身器材搬进家》。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好新闻。

全民健身报道的核心是人物报道。群众体育积极分子运动水平有限,没有广泛的知名度,要把他们写得有神,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陈进是南通海安的一位农民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六七年前他爱上了长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南通日报》记者江建华一次偶然发现了陈进,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此后几年对他跟踪采访,甚至同吃同住。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江建华拍了不少颇有特点的图片,被新华社大量采用。陈进的故事还吸引了央视记者到海安采访。今年初,陈进获得中国体坛风云人物未名人士体育精神奖的提名。

近几年来,带领职工打球的企业老总,游冬泳治好顽症的老体育工作者,跳健身操成功减肥的女职工……都成为笔者稿件中的全民健身人物,不少稿件还刊登在《中国体育报》全民健身专版。

紧盯家乡体育明星

地市报记者分工较粗,几乎没有纯粹意义的体育记者,而省级、国家级媒体甚至是多人跑一个体育口,相比之下地市报体育记者的劣势很多。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地市报体育记者如能充分利用好“主场”,完全能把劣势转换为相对的优势。

所谓“主场”,就是做足当地体育明星的报道。以笔者的家乡南通为例,南通是闻名全国的“世界冠军摇篮”,近30年来涌现出林莉、葛菲、李菊等7位奥运会冠军和16位世界冠军,在国内外赛事获得金牌的优秀运动员就更多了,众多的体育名将,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报道资源,经过10多年的尝试和实践,笔者在本地体育名将的报道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些体育明星是在家乡开始涉足体坛的,他们少时的训练、比赛故事就是一笔很大的新闻财富。

对南通籍选手仲满的关注是一个成功例子。2008年8月12日晚,南通籍选手仲满出人意料地夺得男子佩剑个人冠军。仲满爆冷夺金,众媒体记者高兴之余都犯了愁,原来他们通过搜索发现,网络上关于仲满的报道少之又少,屈指可数的几篇报道均出自《江海晚报》。当晚,正在北京采访奥运会的笔者接到不少或熟悉或陌生同行的电话,希望提供仲满的背景资料。由于平时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加上赛后的专访,那晚笔者胸有成竹地完成了两篇关于仲满的报道,经后方同仁精心编辑,做成了―个整版。

家乡运动员成名后,平日可借助电话采访及时了解他们的训练、比赛前的动态,以及比赛后的感想,这些都是不错的新闻素材。运动员常年在外,一般每周都会通过电话与家人、启蒙教练联系,家人、启蒙教练自然是很好的线人,采访他们是对采访运动员的一种补充,很可能获得最多的信息,其中一些还可以作为深度报道的题材。如北京奥运会冠军陈若琳的第一篇成才故事,就是笔者撰写的,笔者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采访了她的家人、启蒙教练和国家队教练,当她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后,这篇人物通讯及时刊登,并被新浪网等不少媒体转载。

近一年多来,不少运动员借助博客、微博一吐心声,通过这些窗口可以发现不少新闻点,不要忽视这些新兴的新闻富矿。

在专业化上下工夫

不专业是地市报体育记者的通病。在国内采访一些比赛时,笔者发现不少地市报体育记者不了解比赛规则,不认识明星运动员,有些人甚至是跑龙套的,于是在同仁交流中出现了“汤尤杯是什么意思”、“哪位是孔令辉”这类不可思议的请教。为何形成这一现象?大部分地市报未设专职体育记者,中小城市体育赛事资源较少等是客观因素。但也有主观因素,即一些负责跑体育口的记者没有钻研体育新闻的劲头。

和其他口相比,体育口对记者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当好一名地市报体育记者,至少要对本地体育名将所在项目有所了解,平时密切关注这些项目的动态,如集训和各类比赛等。做到了一点,采访家乡运动员时才能得心应手,写出角度新颖、观点深刻的好稿件。

要对家乡选手所在项目了解得更全面些,可以请家乡选手牵线,与他们的教练、队友取得联系,这样可能获取更多的新闻资源,甚至是独家新闻。10年前,笔者结识了中国羽毛球队教练李矛,后来他因种种原因赴韩国任教。2008年韩国公开赛,中国名将林丹和李矛因裁判对一个球的裁决有不同意见发生冲突,国内一些媒体迅速报道此事,但这些报道的信息来源都来自中国队,没有另一方的声音。当天,笔者采访了身在韩国的李矛,报道刊发后还被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专业体育报《体坛周报》采用。

经常登录国际体育组织官方网站。可获得不少新闻信息,让体育新闻版面增色。这些国际网站更新速度很快,往往一场比赛刚结束就公布该场的主要技术数据,国内各门户网站、传统权威媒体很多时候借助这些资料报道新闻。

近几年,南通出了不少羽毛球国手,笔者经常登录世界羽联官方网站查阅赛事安排、比赛结果、世界排名等相关资料,对世界排名的计算规则烂熟于心。指出世界羽毛球联合会积分排名错误,是笔者记者生涯的一个亮点。前年,笔者两次发现世界羽联对一些主要运动员的排名分计算有误,便写了对世界羽联世界排名质疑的文章,刊登在新浪网的体育频道,还被境外媒体转载。这是全球首次有人对世界体育组织的排名数据提出异议,笔者前后两次指正,世界羽联都在第二周(每周公布一次新排名)悄悄地更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偏居一隅的地市报体育记者走上专业化道路并不难,尤其处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只要充分挖掘手中的资源,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工具,完全可以把体育口耕耘成一个新闻富矿。

(作者单位:南通市江海晚报社)

上一篇:媒介融合时代的办学定位 下一篇:如何采写经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