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7-24 08:27:50

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是一位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能手。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温婉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位至死不悔的痴情女主人公形象,短小精悍的篇幅中蕴含着精湛的艺术技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取材的新颖,充分展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爱情;第二是细腻真挚的心理描写和典型的细节描写融为一体,充满了诗意美;第三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剖白的书信体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使人感同身受。

关键词:茨威格 陌生女人 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 叙述角度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被众多研究者们认为是“20世纪出类拔萃的伟大作家之一”,更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中,作家用纯真优美的文笔,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茨威格笔下特有的凄婉而又动人的女性形象,这样一位“陌生女人”独特的爱情经历,让人惋惜而不失其美丽,成为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部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一形象是通过怎么样的艺术笔法雕刻出来的呢?

一.爱你,但与你无关——孤独的单恋者

爱情,是分析这部作品不能回避的话题,它更是文学作品中永远的话题,但描写“陌生人的爱情”的小说却不多见,这篇小说吸引眼球的关键无疑在于“陌生”这两个字。茨威格曾谈到:“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偏执狂的人。”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用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竟然对她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十足的“陌生”而执著的女人。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写给男主人公的信是这样称呼的:“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在信的第一段,她诉说着自己的感情,说明此前男主角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我现在只有你,只有你了……”此后又出现“但是对我来说你又是谁?你,你从来都没有认出我……”她知道自己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她知道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对于男主人公来说,她只是他众多的女性朋友中的一个,甚至连朋友都算不了,女主人强烈希望他能够记住他,但同时她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她深深地明白男主人公的本性,他知道他游戏人生的态度。多年后,女主人公仍然没有放弃心中被男主人召唤的梦想,当她终于又有机会遇到他时,男主人公却完全记不得女主人公曾经和他的种种经历,这种打击和伤痛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文中多次“暴露”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陌生关系”,正常的爱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不应该是男女双方彼此深入了解,心心相惜的吗?可是,“陌生女人”呢?她却一辈子始终在等待,以一生的时光在等待,但却总是以一个陌生人的形象出现在男主人公面前。如是,我们会很想去探索“陌生女人”的内心,为什么她会选择这样一种独特的爱情方式,我们甚至会去迷惑“陌生女人”的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爱?对于爱情,我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最通常的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理性参与的现实之爱,这种爱更易维系和保持;另一种则是发自心灵的激情之爱。按司汤达的观点,“激情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是随便哪一个人都能触碰到我们的灵魂,从而让我们燃烧起爱情的火焰。这种爱情通常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身份、名誉、金钱、道德等社会性的衡量标准对这种爱情通常是无效的。”也正是因此,激情之爱又总是难以长久地生存,不管怎样的激情,最终总是会臣服于现实的平淡。而在这样一个陌生女人身上,正是充分体现了她对于作家R的激情之爱,是触动灵魂、激扬生命的爱情。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很显然,是一种没有完美结局的爱情,也许更多的人都会去叹息女人的不幸,对她投以怜悯和同情,但其实更不幸和可怜的是这个男人。女人爱得彻底,爱得真切,她的内心是满足而充实的,她的心中一直都充满着被爱的希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足以支撑她坚强地活下去。而男人公花天酒地,游戏人生,最终一无所获,对于他来说,他错过了这样一位如此爱他的女人,这是他的损失,也是他的不幸和悲哀。

二.低吟浅喃,只因你在我心——重细节心理描写

在这部小说中,情节退居幕后,采用了着重描写气氛和情绪的处理笔法,把外部世界、自然风光、次要人物等全部压缩到最低程度,剩下情绪的流动和大幅度的思绪的跳跃,时间可自由地穿行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在作品中,女主人公无名无姓,就是一个陌生女人,而男主人公的姓名被简略为一个“R”。“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女人,没有哪篇小说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么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处处都是主人公内心独白,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就像一张形象化的图,描绘了一幅女主人公精神受难图。只有了解这些心理描写,读者才能更快地进入到女主人公的心理世界,更加深刻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变化。陌生女人与其说是爱情故事的叙述者,不如说是某种人生情绪与氛围的渲染者。在叙写陌生女人对男人的痴情时有这样一段描绘,“我才十三岁呀,我以狂热的好奇心来探听和窥伺你的行动,这在孩子的心目中还并不知道,这好奇心已经是爱情了。”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说,她的爱到底会是什么呢?在一个单纯的孩子的心中,她的爱简单而美好,不包含丝毫杂质,她的爱就是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当陌生女人和R一起走过那熟悉的楼道,看到熟悉的场景,往日的回忆浮现在眼前,可是站在自己旁边的这个人,一个自己深爱多年的男人,一个渗透自己灵魂的男人,居然对自己毫无了解,毫无印象,这种内心的伤痛不能言语。“陌生女人”那隐秘、恣肆不拘的内心激情,那温婉柔和的女人叙述语调,以奇异的力度和方式喷涌奔突,有一种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激动,更叫人为女主人公的凄凉遭遇而痛惜不已。

透过陌生女人温婉柔和的叙述语调,我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她眼中的诗意世界,由此也赋予了小说特有的诗意美。在小说的结尾描写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那份久久不散的笼罩了女主人一生和全文的哀婉而又凄凉的诗意,当作家R 在一口气读完陌生女人的来信后,似乎终于有所了悟。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一阵乐声……”当一切都归于沉寂之后,我们仿佛和作家R一共陷入沉思,回想着这样一个有着独特经历的女人,似乎感受到冰冷的夜风和女人的悲伤心曲。结尾诗意朦胧,引起人们心灵的震颤和丰富的想象,这相对的朦胧能带给读者更多的美感和享受,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茨威格的作品同时也启示着人们:“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惟其最值得关注。”

三.我不再沉默——书信体形式及独特的叙述角度

叙事内容决定了叙述技巧的选择,小说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那么要表达这样一种心灵的真实,书信体加第一人称叙述最合适不过。作者以书信体来写这篇小说,以“陌生女人”为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下这封饱含痴情的信,带给读者的触动就更深切。

帕西·拉伯克曾说过:“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最复杂的方法问题。”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中,信件文本的叙述始终从“陌生女人”即“我”的视角出发,通过“我”和“你”对话的叙述来回忆往日的情怀。在信的开头,女主人是这么称呼男主人公的:“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用这个称呼使得男主人公的目光一下异常惊讶地停滞了:这指的是他,还是其他的一位主人公呢?“突然,他的好奇心大发,开始念道——”这里是第三人称叙述,此时,叙述者似乎希望将读者带入男主人公的世界,去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正是这样一种期待使我们和R一道对来信产生了好奇,开始和他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之后,又和他一道从这封长信中抬起头来去体会和感受。“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又如远方的音乐。”这一头一尾,全知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从文本中可以觉察到,第一人称“我”的独白意味一直在不断进加强。这表现在,“我”在倾诉时候的坐立不安、颤抖、兴奋,在故事中表现为故事时间暂时停顿,穿的内心体验;或叙事中间插人对“你”的讲话,以解释“我”的叙述行为,要证明“我”的在场。

四.结语

茨威格用他的妙手为文学史上塑造了这样一位至死不悔的痴情女主人公形象,陌生女人无疑是孤独的,可悲可怜的,她毕生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奉献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击成粉碎。人类总是执著于追寻美好理想,但是,在人世间的种种丑陋和残酷面前,这种理想显得那么地不堪一击,那么容易破碎。也许,就像这位陌生女人一样,想要真正地取得胜利,大概也只能以死亡来成就永恒了。凤凰涅桑,浴火重生,原来是需要以死亡为代价的,但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正是这种死亡才迸发出璀璨的光芒,才是激发我们实现美好理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玉书:《茨威格评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张玉书:《茨威格小说集》,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

[3]司汤达:《论爱情》,崔士篪译,团结出版社,2005年。

[4]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03年。

[5]张玉书:《海涅 席勒 茨威格》(德语区国家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6]波德莱尔:《美的定义》,引自《西方文论选》(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7]陈佑松: 颠覆的叙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载《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

[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马亚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201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对课堂激励性评价语言的初步探究 下一篇:论《二马》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