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7-24 07:08:35

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民族地区高效声乐表演课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现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化,声乐表演的演唱表现风格也得不到多样的发展。本文从民族地区的高校声乐表演课教学中的不足谈起,对多种风格演唱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践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多风格演唱;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高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式源自早期在我国开办的西方教会学校,这使我国最初的高校声乐表演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声乐表演课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在进行高校声乐表演课教育模式的改革中,需要多融入我国民族唱法的元素,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各地均具有当地声乐的演唱表演特色,需要将其中的民族特点一并融入,产生具有多种风格的表演模式,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表演课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唱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唱”的能力,而忽略了对知识体系的培养。使学生在声乐表演中大都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中,对整体声乐表演的知识框架没有深入的了解,使其不具备在声乐表演的创新能力,综合水平不能有效提升。此外,在进行声乐表演教育中,往往使用一种教学方式,对不同的学生统一进行施教,因此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特点,不能使其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获得真正发展。在近些年来不断推进的高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改革中,也出现了对知识系统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表演理论的学习,但由于不得其法,很多高校的声乐表演课知识教学仍免不了其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习到声乐表演艺术的深层理论。

(二)高校声乐表演课教授的唱法技巧体系单一化、西式化

在大部分的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的教学模式仍是沿袭当时西方教会学校留下的欧派教学模式,不仅唱法单一,由于其所采用的唱法不能有效融合自身民族的唱法,也使民族唱法逐渐走向没落。在我国民族地区培养出来的声乐表演者均使用西方唱法进行音乐的表演与创作,会逐渐导致我国本土文化的流失,丧失各区域自身特点,降低声乐表演的多样性,使声乐表演艺术的领域的多元性降低。而对于民族区域的高校学生来说,也经常会出现在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前对本地歌曲的演唱信手拈来,但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却无法掌握本区域的民族演唱,成为高校培养出的优秀而平庸的声乐表演者。

(三)音乐表现与自身审美产生的偏差

来自民族区域的高校学生,往往对于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其具有当地特色的审美品位。但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中,因为不能重视学生本身的特点,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会出现其自身的审美与高校教授的音乐表达方式不能统一的情况。高校学生如果不能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因为自身的审美标准与所采取的歌曲表现方式不同,而对要进行表演的曲目产生排斥感,并逐渐削弱自身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对多样的民族音乐的传承[1]。

(四)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自主性

在我国的声乐表演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虽有助于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但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自主性和创造力。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容易使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家长式”的关系模式,教师的权威性大大提升的另一面,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减少,使其不能以自觉主动的姿态进行学习。

二、声乐表演课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特点

由于在我国当下民族区域高校声乐表演课教学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符合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教育的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一)强调理解,重视对演唱技术的运用掌握

在传统的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教会规律统一的唱法为目标,因此其教学的模式单一,不能注重学生自身的特点,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单一的唱法为教学要求和标准,而是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演唱技术,并增加其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解程度。这种教学要求可以避免墨守成规的单一教学模式。

(二)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我国传统的声乐表演教育往往注重统一化、标准化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自身的特点,个人发展得不到重视。而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使用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其自身学习发展的背景环境为基础,根据学生本身的素质基础、审美要求和擅长领域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教育培养,使其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声乐表演技巧,获得不同的音乐体验。

(三)各方面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结合

在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时,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也同时结合了其他各方面的教学最优化组合。不仅使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也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指导,使用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综合化、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2]。

三、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

(一)声乐课的实践

声乐课的授课采用一对一的模式,着重在教学中发掘各学生的特点,培养其声乐技能。首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有不同声音条件和自身基础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的安排上可采取如下表3-1的安排方式[3]:

表3-1(五年制)声乐课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教学目标

一、二年级

中国古典歌曲及近现代艺术歌曲、意大利十七、十八世纪古典咏叹调及艺术歌曲 培养良好的艺术品位,提升艺术气质; 为建立圆润的声音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累国内外曲目,拓宽演唱范围。

三年级

以中国歌曲为主,并逐步将各国格局咏叹调渗入进来 提升歌唱技术和作品的诠释能力; 培养多种风格的演唱。

四年级

浏览和演唱大量中外作品,对不同的作曲家风格进行了解和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实现声音控制自如; 表达歌曲内涵准确无误; 处理作品鲜活、严谨。

五年级

四年级的延续,继续拓宽曲目,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曲目进行精唱、精处理 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为工作或进一步的研究做好铺垫。

(二)其他课程的实践安排

除了声乐课,还需要开展以下课程:第一,乐器伴奏课,它可以赋予声乐表演教学以活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内涵,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第二,传统唱腔课,它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各区域民歌和中国颇具规模的传统演唱表演艺术的润腔、咬字等方式,丰富学生自身的演唱风格,在高校第三学年开展;第三,台词课,帮助学生消除口音问题,学习正确

的咬字发音方式,尽在第一学年开展;第四,歌剧表演课,学生学习话剧、小品的表演,培养学生对歌剧等的创作、表演能力,从第二学年开始至毕业;第五,合唱课,掌握合唱演唱的技巧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共开展两年课程;第六,艺术实践课,这时帮助学生锻炼其技艺,使其走向成熟的实践课程,旨在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增加舞台经验,将日常的学习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等。

四、对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教育模式的改革策略分析

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系统性的改变,以下是对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教育模式的改革策略分析: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进行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最主要的是学生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在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中,仅仅通过采取新的教育方式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与学会均须树立起多种风格演唱的教育思想,在各自的教学与学习中运用新的思想观念进行指导,使改革能够有效推行。不论是对于何种方式的改革,在其初始进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事先难以预料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能够坚定其改革的信念,完善新的教育模式,使其能够顺利进行。采用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会使部分教师和学生担心自身曾经学习的知识技能落伍,产生焦虑感,还有可能认为其削弱了原始唱法的纯粹性,使声乐表演艺术的价值降低,这些不正确的心理都会阻碍教育改革的进行。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应和学习才能使我国的声乐表演艺术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自发性地推动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进行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主导,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都需要肩负起推动改革进行的职责。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教师要与其所采取的教学形式相统一,在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后,为学生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目标。在“声乐课”的基础课程设置基础上,与其他的课程进行相配套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中获得最好的发展。此外,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情况也要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在教师为其制定的课程基础上,重视自身的需求,并尽量培养广泛多样的声乐表演风格,增加自主性,培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适当增加民族特色作品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时,需要适当增加民族特色作品的比重,对原来采用的西方式唱法不可以完全废弃,注意二者的有效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进行适当的改变。原有的声乐教材不仅不可以废弃也是对民族唱法教材编写的指导材料。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中也要不断改善民族唱法教材,使其能够适用于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

(四)注重对于理论体系及表演技巧的培养

在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需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理论体系和表演技巧的学习,提升其艺术层次,使其在高校的教育中获得较高的自我学习和创造能力,获得“点石成金”的方法。学生本身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及决定了整体培养的多元性,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逐渐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而非进行统一形式的培养。在学术修养提升的同时,他们也可以具备自身发展的能力,从而达到多元化教育多种风格演唱的培养模式[4]。

(五)加强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加强学生在声乐艺术上的理论体系的培养,也要注意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最终都要应用于其工作岗位上,因此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化并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加强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在日常的课程中设置需要运用实践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运用其知识技能的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新的教育体系中增加对实际能力的考核,将其列入学生必须通过的课题之中,既可以对其实践能力有详细的了解,也可以加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要求。但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在学生进行两年的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并在整体的考核中给予其适当的比重,使其既能够达成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检验的效果,又不至于使其顾此失彼,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

结语:

在各地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表演课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也要尽快落实,其改革特点和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从全局出发,转变好教育思想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122-126.

[2]孙国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53-254.

[3]池浩东.构建高校声乐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63+154.

[4]翁鹤,蒋庆黎.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实践与措施[J].音乐时空,2016,01:154-155.

上一篇:社会工作视域下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实现路径 下一篇:英汉句子成分与结构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