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书写人生 尽情彰显个性

时间:2022-07-24 05:55:08

真情书写人生 尽情彰显个性

〔关键词〕 写作教学;生活;想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71—01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是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让学生真情书写人生,尽情彰显个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走进生活,积累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性学习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机会,让学生快乐地跳进生活的海洋,捕捞写作的珍珠,有意识地抓取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运用灵智的思维感知世界的五彩缤纷。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重视对哲理穿透力的把握,把五彩斑斓的生活变成自己创作思考的无尽源泉,破译人的心声,累积作文成功急需的发觉与发现。每一个“我”都是活生生的个体,谁也不能替代,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挖掘自我潜能,让观察与心灵自觉沟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动的大氛围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这样,到写作时必然会文思泉涌,挥洒自如,说自己的话,抒真实的情。

二、触发想象,激活思维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里所说的“生活”不仅是写作主体感觉到的“事相”,主要是与其心灵发生了价值联系,激发其思维的那一部分。只有找到了写作主体与生活的契合点,才能赋予作文鲜活的生命和鲜明的个性。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思考人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1.面对生活现象,进行联想。如,大院里的路灯通宵达旦地亮着,它看到了那些人从这儿经过,他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干了什么?将要干什么?……这样联想,写十篇作文也不会无话可写。

2.借助物象,培养联想力。一个实物、一幅漫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学生的知识水准、情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见解就不同,即使见解相同,表达也不会相同。如,面对一个“0”,可以是跑道、篮球,可以是彩灯、锣鼓,可以是圆周率、地动仪,可以是数字0,可以是拼音字母O,找到物象之间的联系处,就可以展开神奇的想象。

3.借助阅读,培养想象力。如,对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想象:菲里浦夫妇见到的于勒如果不是卖牡蛎的穷水手,情况会怎样?充分发挥想象,可以构思各种各样的结局。也可把《卖炭翁》改写成记叙文:“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怎样的期盼,“牛困人饥日已高”是何等的焦急,“系向牛头充炭直”时是那般的无奈与绝望,这样改写有助于学生针对特殊场景和心理展开想象。而对于“木兰从军归来”可以进行扩写,想象当时的场景是怎样,亲人、同乡各是什么反应。

三、超越时空局限,提高想象力

有一篇美国小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就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地球上最后的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这时突然想起了敲门声……”学生可以想象地球上发生的事情,对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进行合理的推测:是什么原因造成地球上只剩最后一个人?他坐在屋里想什么?干什么?门外是谁在敲门?他进屋想干什么?经过大胆设想,就会写出新颖、神奇、惊叹、浪漫的情景。这样的想象力培养,能打破时空的局限,创造新的形象。

四、优化思维,陶冶情操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你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对个性的最高的赞美,那么如何让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和选择,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发现”生活现象中存在的哲理,去“发掘”人与社会的奥秘和意义,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生命永远因为独特的个性而精彩。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情感为纽带,以生活为支点,以思考为核心,以创新为特征,让真情书写人生,方能尽情彰显个性。

上一篇:互动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