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下“三驾马车说”与拉动内需

时间:2022-07-24 03:38:03

论金融危机下“三驾马车说”与拉动内需

摘要: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来说,必须有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通过增加投资、鼓励出口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筹措资金等非常必要。通过对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关系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如何进一步拉动内需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三驾马车”;拉动内需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13-02

1 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关系问题分析

客观地说关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关系问题本身是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对“三驾马车”的关系进行调整更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从哪一种视角出发。如果从战略视角出发,就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问题,再上升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从而更利于社会和谐、民富国强。而如果从策略视角出发,“三驾马车”中的哪一匹马只要对经济增长比较有利而且比较容易就应该放在优先的位置;而一旦到了实业界那里,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更是哪里便利往哪里跑了。可见,视角不同,或实施中视角变异,同样一个有关“三驾马车”关系的调整政策最后都会有不同的效果,何况“三驾马车”问题更多地属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策略范畴、甚至技术范畴的问题,本身就很容易让人急功近利。

我们从1998年开始的拉动内需政策在实施中正是发生着这些变异。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口受阻,为保持经济的增长,我们从1998年开始推行拉动内需政策。从1998年到2001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和特种国债5100亿元,安排国债项目8600余项,投资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到2001年底完成1.9万亿元投资,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1999年起,财政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加上大学扩招、鼓励购房、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假日经济启动等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拉动GDP这样的直接目标效果没有很快显现,1998年增长率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上升到8%,2001年又下滑到7.3%;尽管对消费有拉动作用,1999年居民消费增长6.5%,2000年为9.1%,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1%,但仍然使一些关注GDP增长的学者、专家失去耐心。因为他们认为城市居民衣食用消费已趋于稳定、农民收入提高将是长期过程、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农村城市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很重、居民预期收入下降支出上升的心理一时消除不了、民间投资机会又不多、税收手段使用空间狭小、国债发行的风险在加大等等,虽然公开建议调整1998年以来的拉动内需政策的人并不多。但此时因为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环境好转,同时1999年起中央号召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了作用,于是学术界、实业界纷纷呼吁“走出去”,“三驾马车”中的出口重新被推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前沿,尽管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并非就是完全提升外贸,然而后来几乎变成了鼓励出口、发展外贸的单一理解。这也难怪,因为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价格等优势搞出口、做外贸的办法很简便,所以诱惑实在太大。

“三驾马车”的关系变成了难以破解的八阵图。有鉴于此,不能不让人担心,如果我们这次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拉动内需政策还是过去的视角,最后会不会又重陷“三驾马车”的迷局?

2 对我国拉动内需的几点建议

(1)把拉动内需与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妨碍内需拉动特别是妨碍消费提升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要着力解决妨碍消费的深层因素,解决缺钱消费、有钱不敢消费、有钱无处消费等问题,通过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增加有效需求,通过放宽信贷、调节财税、鼓励创新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以增加有效供给。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通过的10项拉动内需措施中有四项(6、8、9、10)直接涉及这些方面,随后政府、金融部门又推出了一系列后续措施,这是非常可喜的,也定会产生良好效果。然而,要真正拉动消费,核心问题还是购买力问题,而要解决购买力问题,居民的收入问题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过低的收入,或虽然有一定收入,但有预期收入下降支出上升的心理,无法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下超过一定限度的收入也不会在国内形成购买力,而是到境外消费;而不正常的社会风气下特别是那些自己都认为收入灰色的人,更是大量卷钱出境,也无法形成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的购买力。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和反腐败,也直接有助于形成对经济稳定发展、良性发展十分重要的人数十分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这是一项十分浩大但又是真正能使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真正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目标的不得不做的工作。

其次,真正发挥投资的民生改善作用。这次中央提出的四万亿元中涉及到投资部分的几乎都与民生相关,这确实令人欣慰。让人担心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会偏离方向,因为我们由政府实施的投资主要是下面要上面拨,而且季节性的一窝蜂,上级政府部门很难辨别真假,而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变数更多、情况更复杂,确保政府投入的资金真正用于民生尤其能真正发挥效益,难度极大。要避免以往出现的移花接木、浪费腐败现象仅仅靠自上而下派巡视组、检查组是不够的,还要健全人大、政协等渠道的制度监督,完善必要的听证制度。

(2)把拉动内需作为长期推行的战略政策,而不是应对外部危机的权宜之计,解决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根本关系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只要有市场,经济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舞台。从市场的观点看,有的地方环境、条件较好,有的地方则需要开发、培育、完善,如果从纯经济的角度,当然尽量到那些市场环境条件好的、消费需求大的、自己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去发展,除非那样的市场缺乏才会不得不增加对新市场开发、培育方面的投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在起步阶段参与国际经营活动、重视外贸出口的直接原因也在这里,虽然赚的钱不多而且基本上是血汗钱。尽管如此,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家和企业还是能立足长远想方设法为未来布局。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其国内市场开始的时候相对于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方面都要逊色一些,特别在施展的空间上总会有限一些,所以要进行市场开发、培育,投入可能要大一些,甚至多很多。但是,这不仅仅是为经济发展准备进一步空间的战略性工作,更是与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直接相关的战略性工作。即使企业从纯经济的角度忽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政府也要在战略视角下高度重视对国内市场的建设,并积极鼓励企业包括国外企业经营和发展国内市场。

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关系来看,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一体化和全球化,所以两个市场必须相互开放,连成一体,既要坚持“引进来”,同样也应坚持“走出去”,以便使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都能充分地为经济发展服务。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相对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更难把握,风险也更大。两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大,既与金融危机一次比一次波及范围大有关,也与我们经济开放度、对外依存度加深有关。当然,我们不能通过走回头路的办法来应对国际市场的风险,最根本之策只能是把自己事情办好――把国内市场建设成经济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视“差异化”。虽然服务外包在我国属于比较新兴的行业,但服务商之间的产品已出现同质化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今后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集中优势在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服务上,无疑会提高其竞争力。

(3)加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吸收。

对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政府固然应给予支持,但关键还在于企业。企业如果对人才的能力、素质不加重视,在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和吸收方面积极性不高,那政府花大气力培养的服务外包人才依然没有出路,也就不能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出力。虽然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服务的质量、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要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全方位培养和吸纳专业的服务外包人才。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更应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作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国际外包市场的发展机遇,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化培训,从企业内部着手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抓住欧美金融业裁员的机遇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使我国承接外包领域的人才国际化程度得以提高。

(4)扩大企业规模,组成企业联盟。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总体较小,会使得客户对其服务水平产生质疑。应对金融危机的最好策略就是企业群体的广泛合作,因此通过并购或战略合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组成企业联盟,增强企业实力,是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较小的企业风险较大,在承接外包业务期间容易出现人员流失或财务风险,因此缺乏承担大项目的能力。而企业联盟后为联盟企业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更可以整合彼此的资源,优势互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可以打消客户的疑虑,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沈利生.“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

[2]卢有红.中国内需拉动的关键难点与破解新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2009,(7).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探究 下一篇:流动性过剩成因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