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岩溶山区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调控

时间:2022-07-24 02:59:03

粤北岩溶山区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调控

摘要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的主要生态脆弱区之一,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阳山县为例,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农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地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则、方向、模式与调控对策。

关键词 农地资源;优化利用;调控对策;粤北岩溶山区;广东阳山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40-02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和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典型地区,范围涉及韶关市、清远市等14个县(市),总面积为20 576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1.57%[1]。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以阳山县为例,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基于农地资源的特征和优化利用原则,提出了粤北岩溶山区农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式与调控对策。

1 阳山县概况

阳山县是粤北最为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农业县,全县现辖12个镇和1个瑶族乡,总面积332 953 hm2。县域内地形复杂,峰峦起伏,以山地为主,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盆地和冲击平原约占10%。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0.3℃,年降雨量为1 850 mm。全县总人口数为54.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7.42万人,占总人口的87.43%,非农业人口为6.82万人,占总人口的12.57%。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阳山县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处于落后水平,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农地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 农地资源特征

2.1 农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全县农用地面积268 8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0.73%,其中耕地面积38 758 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4.42%。耕地中水田、水浇地、旱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5.5%、0.3%和54.2%;园地面积2 878 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7%;林地面积共221 413 hm2,其中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1.0%、21.9%和5.6%;其他农用地5 759 hm2,其中田坎、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农田设施用地分别占其他农用地的46.3%、16.2%、17.7%、14.9%和4.9%。

2.2 农地资源利用中的限制因素多,生态环境脆弱

阳山县岩溶地貌发育,山多,平地少,地面崎岖破碎,耕地分散,水田、旱地块小而分布零星,且旱地多,水田少;不少土壤中岩石,耕层厚薄不一,一般不超过50 cm[2],土壤结构较差,生产力不高。受岩溶环境、地面坡度、土壤肥力、土层厚度、灌溉条件、海拔高程等限制因子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农用地发生石漠化潜在威胁多、隐患大。

2.3 人地关系紧张,后备资源不足

阳山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人均耕地0.071 hm2,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33%。在未利用土地中,约有35 910 hm2土地为难以利用的少土荒草地和裸岩石砾地[3],耕地后备资源中,宜耕地面积为29 176.56 hm2,但其中主要是开发成本较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肥力低、改造难度较大的三等地[4],这些土地经过大力改良后预计作物产量不高,若改良不当可能会产生土地退化或其他严重后果,治理起来相当困难。

2.4 石漠化分布广泛,农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难度大

阳山县是粤北山区石漠化分布的主要区域,石漠化总面积16 169.5 hm2 [5],占土地总面积的48.56%,根据1990―2012年阳山县各乡镇的植被覆盖率、基岩率、土地垦殖指数、坡耕地指数、农业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面积等指标的历史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阳山县农地石漠化预警,结果表明:到2015年阳山县13个乡镇中有2个镇属重警区,1个镇属中警区,7个镇属轻警区,1个乡和2个镇属无警区。石漠化区域土壤和植被稀少,土被不连续,水源涵养能力很差,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难度大。

3 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与调控

3.1 优化利用方向

阳山县人地矛盾突出,普遍面临着经济贫困、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三大难题[6]。因此,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在指导思想上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然环境条件和现状利用类型为基础,以稳定提高农地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尺度,以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农地石漠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2 优化利用模式

3.2.1 空间配置模式。农地资源是一个复合、开放、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根据阳山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按照空间尺度的差异,农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模式。宏观上着眼于全局,针对不同带层农地的生态适宜性,科学设计不同空间水平的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地域格局;中观上着眼于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要求,寻求各带层内与之相适应的农业资源利用的主导方向;微观模式侧重于具体的利用方式,强调可操作性。具体层次设计见表1。

3.2.2 不同类型石漠化农地综合治理模式。阳山县石漠化分布广泛,不同类型石漠化农地的警情各不相同。重警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今后应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降低农业人口的比重,减轻农业人口对农业水土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逐步改善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中警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破坏,生态问题开始显现,今后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加大农业水土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建立水土保持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轻警区农业生态环境较少受到破坏,生态问题不显著,今后应采取治理为主、加强预防的生态战略,重点发展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林牧结合型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无警区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但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很突出,今后应以保护现有资源和预防石漠化为主,通过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系统[7],强化农地石漠化的监测与预警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

3.2.3 替代产业培育模式。阳山县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人口比例高,过多的农业人口使土地不胜负荷,客观上加大了对农地资源的压力。因此,只有通过培植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降低生态负荷,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和农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条件。替代产业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以减轻农业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如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松香、棕皮、竹笋、茶油、桐油、香胶粉、山苍子等系列林副土特产品开发和板粟、沙田柚、洞冠梨、枇杷、桃、柑、桔、沙梨等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等;三是利用岩溶地貌形成的山水景观资源多样性特征和风情民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地貌景观、乡村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文化、乡村农家乐等特色生态旅游,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8]。

3.3 农地资源优化利用的途径与对策

3.3.1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加大农业环境问题的综合整治。阳山县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农地石漠化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后应作为重点进行整治。在治理方法上,应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根据不同流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制定治理规划和措施,合理确定农、林、牧各业用地比例,正确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实施顺序,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3.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是阳山县农地资源优化利用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农地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动力,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主导产业结构及农产品品种结构,适当压缩传统农产品比重,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及畜牧、水产的比重,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优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出口创汇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努力实现农业发展的新飞跃[9]。

3.3.3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地石漠化的形成不仅有来自于岩溶脆弱环境背景方面的自然原因,也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过度开垦、乱放牧等各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地资源形成掠夺式开发,进而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农地石漠化。因此,要遏制石漠化,就必须实现农业经济转型,从现有的传统小农经济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合理产业结构为载体、以专业化方式组织生产的现代农业转变[10]。

3.3.4 加强动态监测,做好农地资源管理与评价。农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实现农地利用监督和对农地利用进行调控的技术基础,也是了解和掌握农地特别是耕地最新动态的先进手段,它能为农地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更为系统的、新的科学依据。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农地资源开发、复垦、整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以便于规范农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农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曾土荣.粤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101-105.

[2] 朱世清,卢家诚.广东石灰岩山区土壤资源利用研究――以阳山县江英乡为例[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2,1(1):3-8.

[3] 肖立.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广东省阳山县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5.

[4] 刘连胜,陈乐书,李小非,等.基于GIS、RS的阳山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9(8):110-112.

[5] 黄金国,魏兴琥,王兮之.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4):105-109.

[6] 黄金国,李森,魏兴琥.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及其实施途径[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171-175.

[7] 钱铭杰,吴芳芳,童立强,等.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0):902-904.

[8] 黄金国,魏兴琥,王兮之,等.石漠化对粤北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4,32(2):1-5.

[9] 许联芳,杨春华,孔祥丽,等.西南喀斯特移民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安全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75-79.

[10] 刘肇军.农业经济转型与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防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5-78.

上一篇:论《简·爱》中新型女性形象的塑造 下一篇:中国小提琴制作历史与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