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价值相关性

时间:2022-07-24 02:51:57

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价值相关性

摘 要: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问题是会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采用公允价值在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或操纵的工具,从而损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降低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价值相关性,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为了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本文考察了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尚未达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衷,而可靠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可靠性较低的样本具有较低的价值相关性。这表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基础,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才能发挥公允价值应有的效果。最后,为了避免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以及改善当前公允价值不佳的应用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6004108

一、引 言

会计信息作为公司契约各方与证券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证券市场的主要信息来源。从一定程度上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的,尽管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不必然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必然得不到保证[1]。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并决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执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最大变化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这势必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更能准确地计量企业的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价值,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应用,则财务会计将有可能反映企业的价值或其近似值[2],从而将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然而,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在计量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大量的主观判断和估计,有可能成为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的工具,从而降低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并且还可能会造成经营业绩大幅波动。事实上,这也是我国2001年放弃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已有四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究竟如何,是否达到了引入的初衷?如果没有,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检验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还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和实务界探究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当前公允价值准则进行恰当修订。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欧盟各国和澳大利亚早在2005年起就开始采用以公允价值计量为特征的国际会计准则,我国则是在2007年正式执行与国际准则高度趋同的会计准则,此后加拿大、印度、日本和美国都相继宣布各自的趋同计划。在公允价值备受瞩目的同时,很多学者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其中,有关价值相关性的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国外关于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了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Hung和Subramanyam [3]发现德国上市公司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后,会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增强。Horton和Serafeim[4]发现,英国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利润调整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Barth等[5]以21个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国际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所提高。国内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我国A股和 B股上市公司使用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了2006年以前我国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如潘琰等[6],李晓强[7];另一类则是比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前后上市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变化,如邓传洲[8],薛爽等[9],朱凯等[10],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价值相关性关系

如果会计数字可以反映公司的价值,那么会计信息就是有价值相关性的[11],价值相关性与投资者决策密切相关,它属于相关性的范畴。国内外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研究大多以规范分析为主。Wallman[12]在其提出的著名的彩色报告模式中,认为相关性是首要的,可靠性则没有相关性重要。斯科特[13]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会计信息在相关性与可靠性选择上的矛盾。对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应同时考虑相关性与可靠性,而经理人则更希望会计信息能够与其劳动相关。夏冬林[14]认为财务会计信息应当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可靠性是与生俱来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性占据主要地位,绝对可靠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难度,也没有必要。葛家澍和徐跃[15]认为如果可靠性出现问题(不论是过失还是有意作假),再相关的项目其相关性也会化为乌有。关于两者之间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Richardson等[16]研究发现较低的会计可靠性可能导致较低的价值相关性。彭韶兵和黄益建[17]研究发现会计可靠性计量原则与盈余相关性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并不一定会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产生积极影响。Barth等[5]的研究发现采用IAS之后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Paananen[18]发现瑞典的公司在2005年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盈余平滑现象更加严重。Dechow等[19]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为管理层提供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王玉涛等[20]研究发现从新会计准则实施日开始,管理层就为自己保留了一些在未来调节利润的机会。叶建芳等[21]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金融工具分类进行盈余平滑的现象。

(四)对上述文献的评述

目前,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效果检验,只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是否会影响价值相关性,而未就其影响动因进一步分析,尤其是没有考虑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尽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价值相关性可能存在矛盾,但可靠性毕竟是基础,如果可靠性过低,价值相关性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样会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而当前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的研究更多的是体现在规范研究方面,来自实证研究的证据尚不充分。从国内外文献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往往伴随着盈余管理或盈余操纵等损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现象,这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相关性会有何影响,而这又需要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如何权衡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这是本文的研究视角。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允价值计量的兴起是以“决策有用观”以及历史成本计量对当前会计环境的不适应为条件的。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这个信息系统,它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最大的优点是可靠性强,在物价和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时与决策通常也是相关的。但是,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动,资产和负债价格变化的幅度逐渐加大,而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资产和负债价格的变化,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步到来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等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些信息同样不能在历史成本计量下得到恰当地反映。而公允价值计量则是基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或通过一定估值技术,能够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下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格水平,从而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上一篇:用英超占领起居室 下一篇:家电渠道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