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时间:2022-07-24 10:41:19

浅思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摘 要】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这种衔接不仅体现在知识上?,也体现在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方面面。由此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育,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塑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架起衔接教育的桥梁。

【关键词】初高中 数学 教学 衔接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一方面,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生理上逐渐成熟,身体高大,性别特征更为明显。心理上的逐渐成熟,使很多学生都会思考学习数学的意义、学习的意义、人类生存的意义等问题。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带领学生从数学学科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尤其重要。

一、教学观念上应有人文关怀的意识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应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理性与严谨的,数学中更蕴涵着使人道德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教师单纯的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对数学教育的削弱,对人格塑造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和文化素养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

首先,教师的“人格主导”作用即榜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其身。”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时时在意,处处留心”。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一身扑在教育事业上,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这一力量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空洞的说教。一个教师是不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不是充满了无尽的爱,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其次,应注重学生“人格主体”的培养与发挥。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的关键。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校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教师地位的尊敬和教师权威的认同,而轻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个体应该得到的尊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知识的垄断性地位已受到严峻挑战。多元化的价值观与当前教育精心设置的一元世界的碰撞在不断地产生着不和谐音符。“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锐意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将会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但理解与宽容绝不是姑息和放纵,也绝非不讲原则地包庇和迁就,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理解与宽容也绝不是不严格要求学生,而应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使学生服从命令,只能把学生驯服为羔羊,或者逼着他们带着不满情绪,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与反抗,结果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最后,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道德品质。尽管人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但是成功的科学家总是依靠了大致相同的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等等。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原理时应注重暴露思维的过程,把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对学生领会思维方法很有好处。切记不要在数学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但是,必须看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适当指出其思想方法上的问题而加以纠正。切记不要在数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从科学家成功的研究经验中总结出来,但人的思维态势往往也受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校与教师多么重要的任务!在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应将数学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保证正确方向。

二、教学方法上应注意渗透人文精神

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十分注重数学的科学性,但在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善,知识层次还没有达一定水平时,一味强调“科学性”的一面,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还会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艺术性”、“通俗性”等人文方面的素质是十分有好处的。

首先,应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艺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审美情绪,即注重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发挥。

其次,应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通俗性”。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锁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才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应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化问题。数学课堂的语言通常有书面语言、符号语言和生活语言,其中生活语言又分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口头语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通俗化的语言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数学公式化、抽象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通俗化语言教学的更重要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语言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机械照搬教材上的说法。只有做到“艺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才能做“雅俗共赏”,易于初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教材编写上应注意渗透人文精神

从2003年起,山东省进行了课改,新的教材在内容结构和编排体系上都有较大调整,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认知过程;在思想层次上更加突出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教材的编写上,还应更多地注重渗透人文精神,注重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学生心理和教材内容上的衔接。比如,可以突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生活化”和“大众化”理念,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

总之,数学不能离开社会大众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