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时间:2022-07-24 07:20:40

【摘要】近年来,天全县改换原有的以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为主的方式来消化剩余劳动力,而围绕“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核心,坚持“养山吃山、就地消化”的原则,走出...

雅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摘要] 本文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雅安市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概括出了几个典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从而为我国西部农村小康建设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关键词] 西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模式

全民奔小康,农村是重点,西部农村更是难点。西部农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在经济,核心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沿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全市以农业为主,就如同西部农村的缩影。在当前整体经济实力欠发达的情况下,雅安市的几个县、镇却走出了一条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路子。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各地的发展却大相径庭,除了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基础、资金的投入力度略有差异外,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各地人才观念、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不同。

一、雅安几个典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养山吃山、就地消化”的天全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近年来,天全县改换原有的以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为主的方式来消化剩余劳动力,而围绕“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核心,坚持“养山吃山、就地消化”的原则,走出了一条 “社会要生态、农民要增收、地方要发展”有机统一的路子。

(1)转变观念、创新思路

过去人们的观念普遍停留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天全县成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以来,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提出了“以退促调、以调促收、青山绿水、富民强县”的退耕还林方针,实行“经济林与纯生态林并举、林草结合、竹草结合、先草后林、互利共生、草畜同长、长短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保”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养”谋发展,实现了社会要生态、农民要增收、地方要发展的有机统一。

(2)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农民始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在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应肩负培育市场、扶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责任。在退耕还林的大变革中,天全县政府部门较好地履行自己职责,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做好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全县的人力资源战略,多层次地开发和培育技术人才,以技术人员带动全员技术的提升,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人员和技术条件。

(3)多途径、多手段提升农民素质

一方面强化农民“养山”中的技术、技能培训。天全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科学栽竹植树种草,科学育林护林,切实把“退耕还林”当作“庄稼”来做。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农民在“吃山”过程中的素质。一是增加养殖技术的投入。在养殖中依托一系列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的政府技术推广体系相衔接,建立起了新的技术推广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二是强调市场经营能人的培养和开发,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天全县开展了市场经营能人的挖掘与培养,在全县范围内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市场意识并在市场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人员,并以此类人员为核心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专合组织”带动全县农业进入市场。

2.“围绕主导产业、多主体共同参与、全方位进行”的名山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名山县围绕茶产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多主体共同参与,以人力素质的提高带动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与农业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道路。

(1)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一是政府开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有不可懈怠的责任,任务之一是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并指导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使人力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相协调,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开发。龙头企业是茶产业发展的重点,它的发展受自身经营理念、加工技术、鲜茶质量的影响。龙头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也必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三是农民自主开发。农民在经营茶产业过程中,认识到由于自身素质不够制约了发展,认识到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培训,有的农民甚至自己出钱到外地学习茶叶生产技术与销售技巧。

(2)围绕茶产业,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

第一,以茶产业链中各环节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增强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名山的茶叶有悠久的历史,在开发茶产业的时候,大家都树立了一个共同的理念,不能吃“先人”饭。要把名山茶的名气发扬光大,必须依赖于技术的提高。政府在茶产业建设中,以茶产业链为根本,一是从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人员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二是通过引进、创建一批茶叶加工生产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挖掘茶产业的经济潜力的同时,以企业为依托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就业转移。第二,重点进行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品牌意识。对从业人员从品牌意识到品牌的创造再到品牌的延伸以及营销技能等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打造出了一批农民茶叶营销队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开创了一条新的门路。第三,以茶文化为背景,引导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名山县打响茶文化这张牌,挖掘茶饮食文化。全县围绕蒙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蒙山茶史和茶文化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茶文化发展氛围。在此基础上相断建立起了茶艺表演队、茶园农家乐以及茶饮食餐馆等,各种服务人员良好的素质,提升了蒙顶山等旅游景点的可观性,实现了风景、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3.“以点带面、‘候鸟式’就业”的草坝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雅安市草坝镇政府在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的同时,背靠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大院,通过引进技术人才,着力培养本土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以水禽产业为龙头,以茶叶以及其它经济作物和名贵树种栽培为重点,带动本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借助专家大院,以点带面,形成人才辐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草坝镇的水禽产业现已形成孵抱-养殖-禽病防治-饲料销售-宰杀-卤制品加工-羽绒加工-羽绒制品加工等环环相生、环环相扣的8个环节组成的有机产业链。为进一步将水禽产业打造成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草坝镇引进四川农业大学科技项目,建立了天府肉鸭育种场。该专家大院的建立不但引进了资金,最关键的是引进了人才,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专家大院在支持水禽产业的发展中,站在技术高端,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

(2)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各种技能培训,可以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思想意识,更新观念顺应市场变化的潮流,打出式样新颖独特受大家欢迎的羽绒服,同时更好地利用营销技巧将产品销售出去;可以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候鸟式”就业

草坝镇政府在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民从事羽绒、羽绒服加工。全镇现有一千余户人从事羽绒、羽绒服加工,而羽绒服加工的季节性很强,一般在秋冬季进行。因此,从事该项工作的农民上半年在家务农,8、9月份时就到北方各地进行羽绒服加工及其销售。这样既保证了家庭农业收入,又实现了务工增收。

二、雅安模式对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1.更新观念、创新思路是解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先导

落后的观念是行动的瓶颈。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有新思路,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出路。在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教育宣传,改变农民“等、靠、要”的观念,建树起不断学习、依靠科技知识、勤劳致富等观念,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为致富奔小康行动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利。

2.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是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关键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体制的不完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能否有效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雅安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中可以发现,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具有以下职责:人力资源开发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应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选择好不同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确定不同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政府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以有计划、有步骤、连续地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必要的投资。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法规的支持。利用政府权威,为农民及时提供科技和市场等信息,对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3.倡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以人口的转移(农村人口城镇化或进城打工)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然而这种形式却容易导致原本人才资源就缺乏的农村人才进一步外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能向外转移的大部分是具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人,“孔雀东南飞”之后,农村剩下的大多是“3860”部队(妇女、老人)和一些素质与能力较低的人员,这种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加剧了农村的智力贫困,极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开发和建设。因此,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各种开发中就应逐步改变这种状态,倡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打造农村人才聚集和发展的平台,吸引部分高层次人才,留住现有的人才,培养新型乡土人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有效地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4.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

在农村深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中,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农村最需要的是大量实用技术、技能人员。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突出人才的使用。强调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本地区特定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条件相适应,通过制定和实施优惠的人才政策,减少或避免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减少人才流失,真正把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

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由之路

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在发挥乡土人才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与科技优势,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贯彻因地制宜、量才而用的原则。虽然西部农村绝大部分都地处山区,但各区、县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都有差异,各地在对自身的各种条件及所处的大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后,各自采取不同开发形式,在开发的内容上也应有各自的侧重点,形成一定的地方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6.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标

“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人力资源开发最终是为自身创造更好地经济效益和生活条件,让开发主体明确这一点就能很好地调动其自我开发的积极性。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实现政府、产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的利益整合,实现“政府要政绩,企业要效益,农民要实惠”的多赢局面。政府、产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等主体围绕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步伐。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员工非物质性激励刍议 下一篇:论企业和谐中的人工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