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时间:2022-07-24 07:07:06

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强化其思维能力、提高其物理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物理中蕴藏着丰富的方法因素,物理学习(包括生产和生活实践)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思维品质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征,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联系实际、科学安排,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思路广阔,考虑问题周到、精细,善于全面地考查问题,能从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物理问题,用多方面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而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类比和联想来研究和学习物理知识,但容易产生片面性。许多物理问题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对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考虑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进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在“一题多解”中既可加深其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合理有序、彼此关联、融会贯通,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为2kg,在6.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4.2N,求物体4S末的速度和4S内发生的位移。本题无疑可用运动学公式、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多种方法解决。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培养学生准确应用各知识点总揽全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广阔性。

二、深挖细解、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思维的抽象强度、逻辑水平和思维活动的深度的反映。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和钻研问题,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或表面认识,还要善于运用概念和规律去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预计事物的发展过程,并迁移运用。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出思维的概括性特点。物理难学,对于中学生来说原因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规律的概括性较强。这就对学生学习物理时思维的深刻性提出了独特要求,与培根的“物理学使人深刻”之说很好地吻合。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首先,让学生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准确表述概念的内容(其中包括文字的表达、公式表述、图像表述)。其次,让学生学会深刻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对条件限制的挖掘、特殊情形的挖掘、思想方法的挖掘),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最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教会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假象所迷惑。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动能、势能的具体量的变化,研究运动过程中机械能的特点,从中发现机械能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守恒的。让学生在理解“机械能守恒”概念的同时,思考“机械能守恒”的前提条件,体现定律的合理性、条件性和科学性。并通过对例题的解析反映“机械能守恒”的本质和成立条件。同时注重内外结合,让学生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中,探究课内教学不易探究的问题,领悟课内教学来不及渗透的奥秘,验证课堂教学无法验证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解决问题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很好地应用到解决其他问题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排除前概念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好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三、加强训练、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思维的灵敏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灵活性是根据问题发展的情况随机应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思路及思维角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探索新途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敏捷性是思维反应速度的快慢,表现在能迅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物理教学中可采用集中和发散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围绕中心内容,在靠近主要思路的周围,从中心问题出发,在有条件、有范围的前提下,多方面、多角度,沿不同的思路、克服思维方式的影响,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强化物理语言教学时,加强对同一对象用不同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表达方式的互译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善于联想、长于发散,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用辩证的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物理概念、定理、公式;通过选择有效信息,运用直觉思维转化问题,合理思维对物理语言进行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使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在思维灵敏性的培养中体会“曲径通幽处”和“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意境。

四、创设条件、提倡争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的创新程度,它具有独特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它是突破常规不受经验的束缚,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异乎寻常的新见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便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条件,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便于学生独立思考、没有现成答案和解题模式的习题。如按要求设计实验来证明物理规律或测定一个物理量等。在实验教学时,应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安排实验程序,独立处理实验数据和归纳实验结果。在习题教学中,改进方式,对是非题、选择题,不仅注意正确答案,而且要对错误答案进行分析,让学生接受反面教育。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萌芽,千万不能泼冷水,鼓励学生自编习题、变更条件、考查结论的变化。通过对定理的引申、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规律,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归纳、类比,提高发现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否定、肯定与论证,提高发现,证明思路的能力。通过探索性、开放性作业,培养初步探索的能力。

五、鼓励质疑、去伪存真,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时善于严格的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的检查思维过程。它是思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鉴别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拘一格的活跃思路,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推测、猜想,认真辨析问题的条件,进而提高他们去伪存真的能力。经常引导学生对物理语言的细微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思维中的矛盾和漏洞,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并强调物理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如在典型错误分析中,自觉调控思维过程,通过解题思路或方法的自我评价,提高辨析正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思维品质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相信只要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教学水平一定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会大幅提高,课堂改革也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新课程下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思考 下一篇:谈高中地理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