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时间:2022-07-24 06:17:26

张家界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我国伴随着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市场下经济不断发展,而在高校教育课程中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对于教育课程体系必须重新进行改革性研究。将从高等院校中的课程开发模式的角度上出发,运用过程模式的思想并以目标模式为主,建立起科学的学科专业系统。我国高等学院应当加强对课程体系上的改革,课程中应着重于浓缩专业课、加强基础课和选修课拓展,以提高人文素养。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院级课题,编号:Jxjg1201

0.引言

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将要形成从量到质,加强学院对课程质量的管理,应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共同改革后不断前进,在课程框无法容纳膨胀的知识时,便应当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对课程中的改革形成新的模式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现代政治经济。文章将对我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上进行论述,研究如何能够通识整个教育理念和模式,应当如何在我院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新的通识教育模式,如何为我院学生合理安排新的课程体系。

1.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简要评析

对于通识教育中的概念在实践和理论中都有较大差异,在CNKI概念知识元库中有26种解释含义,因此难以一一进行评价叙述。我认同通识教育是大学中的一种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理念与模式在多种高校中存在,文章研究的重点是通识教育课程中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模式中分为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要素主义是为以学科为核心,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中都反映不同,尤其是在文学类和著名阅读类中课程较明显。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内容中,也是将自然科学和文学为基础课程,主要还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在教育永恒主义思想中相似于要素主义,这两种教学观念都为课程理论教学中心,且在一些高校中以获得较大的体现作用。要素主义关注技能而永恒主义关注个人发展。

2.张家界学院通识教育基础分析

09年来学院单独成立通识教育部,学院对通识教育问题得到了领导的重点关注。以通识教育为关键词在维普网中搜索期刊,有近两百篇关于学院通识教育改革研究论文,通过这些论文能够反应出我国目前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思想十分的注重,对一些学院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它们定位和课程安排也参差不齐,意见不一。

绝大多数学院当中对课程有目标但却差异性和随意性较大。在广州的某个学院中提出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基础条件来选择自愿性的特长兴趣教育;在浙江的某所学院当中则是促进学生在文理中的渗透,对大学生知识进行扩大领域教育,通过这样的课程教育来实现学生的智能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能力;在山西的某所职业学院中则是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个人修养、创新的意识、创业能力,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来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再如我院也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中应当加强文理中的渗透,目前意在把专业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现代工具素质、人文精神素质的融汇打通,意在现代人格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学院为大一学生开设了一年的才艺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学有一技之长,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为目的。几年来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良好,受益学生人数较多。每年定期还会为学生安排一些通识教育名家讲座系列活动,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道德修养上的提高,一切都结合我院的特点来进行安排。现在正努力开拓网咯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一般高校中开设出的课程,教学的效果各不同,一般是所谓的素质选修课安排在周末或业余时间,学生以混学分为目的,在部分课程安排中有的学校很不理想。可以通过观察课程教学中的到课率来做出统计,在31门学科中唯有1门较高的达到了到课率,到课率为80%的课程为《社交与口才》,到课率60~70%的有16门,50~60%的有5门,50%以下的有9门。通过这些数据比例可以观察出大部分学院课程管理中,相对来说这一环节较为薄弱需要深入的研究来解决[2]。

3.通识课程在学院中的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课程在学院中开展,虽然在培养模式设计中落实到了总体上的理念,但从教育中的实施课程当中来说,应当先以课程目标定位为主要内容。文章将从理论课程教学和分类理论教学中来实施全人教育为目标方向,对培养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基础来分析,研究出对学院通识教育课程轻理论、重实践的目标定位,

3.1学院分类理论教育指导

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工作已发展成为大众化的阶段,在实施分类办学和分类理论指导中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办学中所必然的选择和迫切的需求。关于对高等院校机构中的分类教学理念中,主要有美国卡内基教育中推出的教学分类方法和《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在联合国教学组织中获得批准。在研究型分类教学已作为精英教学和大众化中的主力,能够培养出更具实用性的职业技术型专业人才,往各个不同的方向中全面的发展。所以,对于高等院校课程教育研究中不同于研究型的大学教育,在培养人才具体的目标和总体目标上存在着差异性,而在通识教育这一方面上也已是必然性的目标定位与合适性的价值[3]。

3.2选择目标性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成长

在对于学生教育工作上,首先在通识教育中应当先去考虑学生的专业之外的自身成长中的需求,对于这一内容应当为所有高等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工作中所必须考虑的基础内容,是所有高等院校在实施人文通识教育中的基本要求,应当真正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主体内容,通过对此目标的认识来构建出通识课程上的体系安排,让学生能够专业上学有所成同时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4.结语

对于我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进行的改革研究,通过加强学院通识教育中的课程目标性课程体系定位,更好的诠释我院“通识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办学宗旨,来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健康的成长知识环境,能够积累更多与社会交际中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与智能全面性的开发,以此精神上的价值观念来作为学院办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最高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7):133-134.

[2]刘国艳.社会改革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启示.教育科学论坛.2011,2(07):46.

[3]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1):88-90.

上一篇:秘书职业能力综合培养体系的模式建构 下一篇:留守儿童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