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并发肺结核胸部CT影像学特点

时间:2022-07-24 06:11:58

艾滋病并发肺结核胸部CT影像学特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53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治艾滋病患者50例,对其肺结核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型:40例均为继发型肺结核;合并胸腔积液20例,无单独表现为胸腔积液病例;10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论:艾滋病并发肺结核胸部CT多表现为多种性质病灶共存,渗出较多见;增殖、钙化、纤维化及肿块样改变较少见,表现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常见,病灶范围较广,单独表现为胸水不多见,但合并胸腔积液较多,这与其他文献资料有所不同,可能与本组年轻患者较多有关。

关键词 艾滋病(AIDS) 肺结核 CT影像学特点

肺结核是艾滋病(AIDS)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两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且为艾滋病首位死因,由于艾滋病并发肺结核时影像学表现多不典型,可造成误诊及误治。本研究对50例艾滋病患者并发肺结核胸部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艾滋病患者50例,男45例,女5例;年龄22~55岁,平均35岁。全部病例均经云南省疾控中心经WB法检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临床症状有反复发热、咳嗽、盗汉、体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3例伴有贫血、腹泻等症状,11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经过规律抗结核治疗,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均有好转、吸收,胸部CT检查,主要观察病灶部位、形态、密度、空洞、胸膜改变及有无淋巴结肿大。

结 果

50例患者中,发生于左肺上叶4例,左肺上下叶5例,右肺上叶4例,双肺上叶7例;右中上叶及左肺上叶7例;右肺上中下叶3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0例;并发胸腔积液19例;有肿块样改变6例;斑片样渗出性改变11例;并发空洞15例;增殖性改变10例;钙化最少,只有2例。所有病例均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诊断,并经感染科正规抗结核治疗,影像学检查均有明显吸收、好转。

讨 论

我县地处西南边陲,吸毒及较为突出,加之农村卫生条件较差,因此感染结核及艾滋病者较多。艾滋病的病原是HIV,HIV在人类中的传播主要通过同性恋和(72%),滥用静脉注射药(17%);输入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剂,通过污染的美容器械及感染的母体传染其胎儿和婴、幼儿等[1]。艾滋病患者由于CD4+的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感染结核菌后易在体内大量繁殖扩散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临床症状重,影像学表现复杂,无明显特异性征象。因为细胞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所以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较常见。艾滋病晚期,肺结核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之一。肺结核的CT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结节性阴影、结核球、肺叶或肺段实变影、斑点状或斑片状影、空洞性阴影、粟粒性阴影、纤维索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和钙化、胸膜改变。本文分析50例患者中,与其他单纯结核,病变部位基本一致,影像学表现稍有不同,合并胸水病例较单纯结核多见,钙化少见,这与其他文献资料一致。

综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本组影像学表现,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有以下几点:①病变部位不典型[2]:50例病例中,单发于一叶者仅9例,均发生于左肺或右肺上叶;其余均累及2~5个肺叶,无明显好发部位。一般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病变范围较局限。②合并胸膜炎为常见表现:本组病例中,并发胸腔积液19例;大多为双侧少量及中等量积液。③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较多:本组病例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0例;多为细胞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结核菌经血行播散有关。④病变性质及形态具有多样性:一般结核的特点就是多种病灶共存,包括渗出、增殖、钙化、纤维化、空洞、肿块样改变等。本组病例中,有肿块样改变6例;斑片样渗出性改变11例;并发空洞15例;增殖性改变10例;钙化2例。钙化较少,笔者认为是与一般结核最大的区别。⑤空洞形成:本组病例中,有空洞形成15例,均为多发,与结核空洞并无明显区别。

艾滋病合并结核患者预后极差,抗结核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可能与患者常合并霉菌、细菌、病毒、卡氏肺囊虫等多种复合感染有关。由于影像学改变无明显特异性,诊断难度较大,在工作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73.

2 何建才,杨培金,米国强,等.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9):804.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 下一篇: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超声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