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居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时间:2022-07-24 03:42:35

城郊居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提要] 当前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在当地城市化进程中养老支持面临着被动性、回退性和边缘性风险。这不仅影响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状况,而且制约其所在地区城市化的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对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系统进行重构,建立可持续的新型多元养老支持系统。

关键词:城郊居民;养老支持;多元养老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天津市为例”(TJYY15-022)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1日

一、构建目标

人是城市化的核心,也是老龄化的核心。因此,无论是城市化制度设计,还是老龄化制度设计,其根本目的都应着眼于充分发挥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郊区的经济和资源优势,维护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养老权益,满足其养老支持需求,加快其向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适应转变,实现积极老龄化。基于此,新型多元养老支持系统的目的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的现实需求。立足解决其最为担忧的养老支持问题,构建新型多元养老支持体系。调查显示,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郊区有的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支持来源的意愿选择上,选择以政府保障作为经济收入的第一大来源,而关于最为担忧的养老支持问题的选择则体现了当前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存在的养老隐患,调查显示没钱看病是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的首要担忧。因此,新型多元养老支持系统应重点加强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同时,关注农村老年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精神赡养的需求变化,加强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促进其融入新的城镇社会生活。

(二)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城乡一体。城乡二元是我国老年人养老支持面临的最大群体差异,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同其他群体相比,由于缺乏新的独立谋生手段,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支持需求尤为强烈。但现行社会政策基于户籍身份设计的城乡二元差异,使其在居住和生活上向城市融入的同时,难以享受到城市市民应有的保障和福利待遇,造成了养老支持的不稳定性。为此,必须立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让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在城市化进程中享受到与城市老年人同等的养老支持保障,实现从居住到身份的全方位转变。

(三)扩大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来源。农村老年人在新城镇居住后,其在日常生活上与土地不再有直接联系,并且其从土地中继续获得养老收益的方式局限于农村村集体经济的分红。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村集体经济如果没有在新城镇中找到其他扩大收入来源的方式,则其必将面临着经济收入的断裂,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养老支持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扩大其养老支持来源,通过多个主体为其提供养老支持,减小其养老支持的不稳定性。

(四)减小养老支持的群体差异。从近郊地区和远郊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状况的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到近郊地区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支持状况上依然存在着显著的群体差异。高龄、女性、低文化程度、无配偶、无子女和独生子女以及独居空巢老年人在养老支持上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不同老年群体需求的差异化,加强养老支持系统的多样性建设,缩小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中养老支持状况的群体差异。

二、构建原则

在对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之前,为使建构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明确新型多元养老支持系统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嵌入原则。所谓嵌入原则,就是将多元养老支持系统的设计嵌入城市化整体制度安排之中。对于新型城镇建设地区的农村而言,农民在居住地实现城市化是嵌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之中的。在这一嵌入中,农村老年人面临首要的转变是物质生活支持上的经济、医疗和生活照料支持系统的转变,即在城市化整体制度安排中,综合考虑家庭和土地经济功能的弱化、居住空间的封闭与隔离以及养老支持系统同城市化其他制度安排的衔接与融合,提出经济、医疗和生活照料支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同时,这一嵌入也强调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于农村老年人多元养老支持系统的理论建构而言,就是考虑农村老年人对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精神归属延续与现代工业文明自我意识觉醒的交杂,并注重老年人与其他群体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中的融合,赋予个人、家庭、社区(村集体、政府四个支持来源维度不同角色任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合的养老支持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现实养老需求与城市化发展需要。

(二)分层原则。从西方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社会不平等加剧,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之一。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是作为被动城市化的弱势群体,其群体内部差异常被忽视。但是在城市化带来的社会转型中,他们的养老需求同样是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其所带来的养老问题也是多层面的,不仅是单纯的人口问题,更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从实证分析结果看,近郊地区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支持水平上存在着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差异,并且经济上的群体差异已经传导至医疗和生活照料支持,进而形成医疗和生活照料支持水平和来源构成的群体差异。其中,高龄、女性、低文化程度、低收入老年人、无子女老年人不仅在养老支持行为上不同于其他群体,并且在养老支持需求上同其他群体相比也存在差异性。因此,新型多元养老支持系统的理论建构应关注不同老年群体的多层次养老需求,并建立起与之相应的支持系统,才能妥善解决好就地城市化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三)持续原则。相对于政府提供的养老支持而言,个人、家庭和社区养老支持都存在着排他性和不稳定性的局限。当后三者成为养老支持系统的主体时,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风险不言而喻。从实证分析情况看,近郊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来源构成中来自政府的制度性保障由53.5%快速下降至38.0%;而村集体支持比例则由1.3%快速上升至35.0%;在医疗支持上,医疗费中的个人支持比例达到51.7%,家庭支持比例达到36.4%;在生活照料支持上,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可见,F有养老支持系统受个人、家庭、社区经济和资源供给状况影响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非持续性。此外,调查显示83.5%的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都对经济支持不稳定存在严重忧虑。因此,应突出养老支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公平原则。努力使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大城市郊区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支持上出现了新的群体差异,相对低龄、男性和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高龄、女性和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其收入水平、医疗保障和生活照料状况都较为令人担忧。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无疑应担负起保障这部分人养老的“底线”责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解决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老问题,这也是最能体现社会公平成效的。因此,在新型多元养老支持系统构建中,应突出公平原则,加大养老保障制度的普惠性,确保全体老年人享受新城镇化建设成果,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养老支持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跃生.城乡养老差异及代际关系若干特征[J].中国社会报,2012.11.

[2]王增.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的决定因素分析――基于比例风险模型的研究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0.1.

[3]王章华.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用歌声唱响爱之路 下一篇:呵护古建筑 各国放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