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课内,实践于课外

时间:2022-07-24 12:48:34

致力于课内,实践于课外

提起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学生会感觉心里没底,担心考砸了。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考课外文言文,只是考查一种语言的延伸能力,只是把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延伸到课外去考而已。虽说课外文言文的选文范围犹如大海,不计其数,但是,只要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规律,课外文言文阅读也就不难了。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朗读方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范读,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使学生读顺、读懂原文。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范读之后,再进行其他方式的朗读,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称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多读熟读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积累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注重传授方法。只有在课内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才能举一反三,为课外文言文阅读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注意积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实词

(1)迁移法。是将学习过的课内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的含义加以记忆、积累,在遇到课外文言选段中相同的词时,直接将其含义迁移过来的方法,它是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最基本的一种技巧。

(2)组词联想法。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再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一句中“利”的解释是“利益,好处”。

(3)词性转换法。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学生要对此有一定的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义还是很有必要的。

(4)通假寻义法。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通假字往往声音相同或相近。

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中,“趣”同“趋”,解释为“疾走”,引申为“争取或追逐”。

2.注意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文言虚词并不多,烟台中考主要考查“之、其、而、以、于”5个文言虚词,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有助于阅读课外文言文。建议师生在复习中列表加以归纳,每一个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列出课文中的例句,一目了然。掌握了它们的常见用法,对于课文文言文出现的虚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3.注意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常用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

“……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

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

4.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训练迁移能力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练习的设题要灵活多变,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要尽量符合中考的设题要求。如: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解释单字要练习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文言文翻译是练习古今异义词的差异,增、删、调、补、换等句子的不同译法。

5.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通过介绍课外读物、布置作业、阅读交流、释疑问难、灵活运用等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坚持阅读文言文,养成好习惯。例如,课外文言文选用《郑人买履》一文来出考题,问:“至之市,而忘操之”的加点词“之”的用法,如果课内文言文学习时能掌握“之”的几种用法,能够记住《为学》中“吾欲之南海”中“之”的解释,那么,就一定知道这个“之”解释为“到、去”。又如,在《郑人买履》中“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中“反”的解释,如果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能够记住《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的解释的话,那么,就一定知道《郑人买履》中的“反”字也是一个通假字,作“返回”讲。

以上是个人对如何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的一些粗浅建议,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综合运用的。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心浮气躁,而应掌握正确的方法,深入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那么对古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浅谈中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