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时间:2022-07-23 08:32:18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这就看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经验告诉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人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形近字,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但孩子们自己思考,竟会得出出人意料的答案,比如,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二、引领孩子去读书

通常情况下,孩子会在非常丰富的阅读中伴随着识字。所以,一般加大阅读的丰富度,多多开心的读,就足以对付常用的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引领学生阅读了《昆虫记》和《森林报》等,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科普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三、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要突破原来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把语文教学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我找来与课文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各种画面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这美丽可爱的地球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问题时,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只要我们时时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情、学会识字、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同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作者单位: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中心学校812100)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下一篇:以人为本,构建生态文化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