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7-23 07:45:47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科学的分组、民主的管理、正确积极的评价方式是持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基本保证,为实现持续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不断思考和完善的课题。

合作学习是近几年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它在教学模式上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面结合我近年来的课改成果谈谈实施小组合作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小组的组建中积极性的调动

1. 小组的组建

本着求实、公平、合理搭配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以5-6人为宜,人数最好是偶数,便于结队帮扶。依据近几次考试的学生个人总成绩来分组,分组后各小组的总平均分要相差无几,然后再把各小组学生分成A、B、C三类。

为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及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最好让每个学生都担任学科组长,这样还减轻了总组长的负担。如张三担任数学组长……还有值日组长、纪律组长等。学科组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课堂常规及作业检查。在对家庭作业的督促中,要求组员的家长或本人及时向组长汇报作业完成情况,对有的组员需组长主动联系。

2. 小组的管理

金字塔式管理:班主任值日班委小组长组员

这里的小组长指的是小组的总组长,我们俗称大组长。他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培训且付诸于他充分的权利。小组长可直接给组员扣分。组内的管理老师应大胆放手,老师要多了解小组的管理方法及思想动向就行。

二、新授课中小组的合作

以数学为例,在上一节课的作业布置中,给学生们布置下堂课的尝试题。让学生回家看书预习,并鼓励他们尝试做新课的探究。第二天引入新课后让学生先小组内交流,采用先2人交流其他组员补充的交流模式(关键训练学生用较为准确清晰的学科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然后让各小组展示,最好让B、C级学生展示A级学生指导。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展示小组的个数。展示完毕后要评价。老师视情况进行补充和点拨。接着是第二次尝试,这时可让学生自我批改的方式,也可采用组内互换批改的方式。小组内简单交流出现的问题。第三次尝试提高题目,让优生发挥潜力。此时可让学会的同学讲题,给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结时让出现问题最多的小组集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感悟与收获。

三、复习课中小组的合作

在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回家写本章节的“知识树”,上课开始先交流“知识树”写出本小组的“知识树”,并展示在黑板上。每组由小组长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分析优点找不足(可采用逆或顺时针的形式)。老师随机指定一类学生作为“专家组成员”给所有小组打分并谈出打分的依据。最后是本章节的检测题。

四、考试后小组的评价手段

每次考试后,学科小组长及时公布本小组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良好率。由老师及小组长分析各组员的成绩,找到长处和不足,关键与其他小组相比找出差距。举一个小组的例子……关键要让小组内部根据平均分查找失分的原因,制定下阶段的学习措施,帮扶措施。根据平均分表彰优秀学科小组和小组长。

五、有关周测及班会的反馈

周测要测在当堂、纠错在当堂,被抽组员的试卷最好面批面改。班会要由班长总结反馈小组得分。

我所带的两个教学实验班经过三个多学期尝试,目前已渐趋稳定,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也有了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不管什么样的评价方法都是为了调动小组的积极性,这是小组学习中最根本的。在这方面以前参与过合作教学的老师们都有更好的方法,需要我们相互借鉴。也相信在后续学习中老师们会发现更加有效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的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能节约很多的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的浓,。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

组建了小组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在操作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一些令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现在在两个班中就出现了展示讨论中一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小组学习过于依赖家长的配合,几个学困生的不予配合,课堂时间紧迫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需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每一个老师的才智用集体的力量才能走向成功。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