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的探索及启示

时间:2022-07-23 06:47:58

扩大基层民主选举的探索及启示

〔摘要〕 江苏省如东县公推直选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以合理的阶段安排和周密的机制设计为依托,倡导以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来孕育公共理性和公共行为,调动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参与,通过党内基层民主推选出合格人才,是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这启示我们:发展党内基层民主选举,信息充分是基础,主体能力是根本,选举程序是关键,公开竞争是动力,浓厚氛围是保障。

〔关键词〕 公推直选,大学生村支书,如东县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059-03

一、引言

基层公推直选是指采取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公开推荐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委员的一种党内民主制度。自20世纪末公推直选在我国农村试点以来,公推直选实践,已遍及全国许多乡镇、机关、企业、高校、社区等领域,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推直选运作模式,如“公推公选”、“两推一选”、“海推直选”、“公推竞选”、“民推直选”、“公推差选”、“差额直选”等。〔1 〕 (P98-99 )其中,江苏省如东县公推直选大学生村支书的成功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提供了有益启示。

2009年如东县面向全县131名大学生村干部,公推直选产生了7名村党支部书记,其中女性2名,最年轻的仅23岁。从大学生村干部中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在如东县尚属首开先河,实践证明此举有效地提升了党员群众的民主认同性,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此次如东县公推直选的具体运作,从起初的述职到最终的结对帮扶,整个过程经历了“公推”、“实务能力考察”、“直选”、“结对帮扶”等四阶段共十三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二、如东县公推直选大学生村支书的特点

1.主体多元。在如东县的公推直选流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推选主体有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群众、候选人原单位分管领导、县委组织部、各镇党委相关领导以及县大学生村干部等等,体现了推选主体的多样性与公共性。

2.阶段合理。 “公推”与“直选”是公推直选模式所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如东县的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实务能力考察”和“结对帮扶”阶段。其中,“实务能力考察”主要通过驻村调研的方式来考察被公推候选人的实务处理能力,为能有效直选出出众的人才提供直接依据;“结对帮扶”是通过镇党委书记和有经验村干部的引导与帮助,为当选人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提供保障。

3.环节严密。在每个阶段中,都有周密详尽的环节,共有“视频介绍”、“竞职演说”、“三轮能力展示”、“答辩PK”等13个环节。如在模拟情境解答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正在县里处理你村群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但此时村里又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作为村支书你怎么办?”候选人回答,“我会第一时间联系其他村干部,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同时,说服上访群众,一起回村处理事故。” 〔2 〕 该问题的设计与岗位的密切性非常高,通过候选人的回答,直选主体可以现场感受到候选人的逻辑思维与实务处理能力,并以此断定候选人是否为党支部书记岗位的最佳人选。

4.协同性强。一是主体分工明确。如:在“二轮公推机制”中,规定首轮公推主体为村干部、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在此基础上,县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领导组成员、候选人原单位分管领导、各镇党委相关领导和全县所有大学生村干部开展第二轮公推。在直选的“三轮能力展示”中,第一轮通过PPT、语言陈述等形式进行个人简介和竞职演说,充分展示自身形象和施政纲领;第二轮由党员和群众进行现场提问,候选人预备人选即时作答;第三轮则由镇党委书记根据其岗位要求,设置模拟情境,候选人预备人选进行解答。二是多主体协同。如在驻村调研环节,规定预备人选驻村调研要开展“三必开、四必访、五必记”的调研活动,其中,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镇党委组织委员、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村域内企业业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职村干部、非公企业、“种养加”大户、特困家庭、党员群众都有不同程度参与。

三、几点启示

公推直选相对一般民主形式,在“公推”和“直选”方面有自身独特优势。然而,在技术层面上,公推直选仍然属于投票选举性质,无论是推还是选,更多还是依赖于投票决定。基于选举民主内在及外在生态条件所致,在实际操作层面,公推直选与其他选举民主形式一样,容易出现信息、能力、公正等方面的实践困境。如东县公推直选的成功探索,为今后公推直选实践的具体运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信息充分是基础。民主选举活动中,选举信息包括选举对象年龄、性别、工作经历、工作能力、道德品质、政治素质等方面。信息是选举主体投票的依据,没有充分的信息为保障,选举主体难以做到理性与客观,导致因信息不对称影响投票结果。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自经济学领域,阿克尔洛夫等认为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我国民主选举实践中普遍存在,因程序、机制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选举主体对于候选人信息的掌握往往停留于年龄、性别和简单的工作经历层面,而在工作能力、道德品质、政治素质等方面难有深刻了解,导致选举主体因难以区分候选人差异而产生随意和盲从行为。

在如东县公推直选过程中,通过选举对象述职、自我介绍、竞选演说、情景模拟、问题回答等机制,第一时间为选举主体的理性投票输送了信息依据,既激发了选举主体的参与意识与动力,同时又可以选举出公认的人才。

(二)主体能力是根本。选举主体能力是选举效能的根本,能力储备不充分容易产生选举的非理性,直接影响选举结果。在我国民主选举实践中,“能力贫困”现象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障碍因素,其一方面表现为不同选举主体在知识、信息、认知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造成选举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另一方面表现为选举主体知识素质、认知能力及公共理性较低,容易造成选举应然与实然间的背离。由于选举中“能力贫困”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形式上看保障了选举主体权利价值的实现,然而却难以有效实现其公共性价值。为此,消解“能力贫困”,激发选举主体参与潜能,成为选举中至关重要而又必须攻克的难题,“只有当人们感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时,他们才会在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里冒险尝试积极的角色。” 〔3 〕 (P97 )

在如东县公推直选大学生村支书过程中,选举主体的“能力贫困”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具体说来,“能力贫困”的化解得益于系列机制的安排运作:一是通过协同铸造公共理性。在公推直选过程中,选举主体有普通村民、党员、村干部、乡镇党委领导以及各相关单位领导,形成了一个多元协同的推选体系。协同行动具有公共性特质,多元主体通过协同参与公共活动,逐渐认知和领会了公共要义,公共理性观念也由此逐渐养成。二是多种环节提高认知。如东县公推直选的过程,是一个包含“自我述职”、“视频播放”、“二轮公推”、“实地调研”、“竞选演讲”、“问题回答”、 “两票直选”、“现场PK”等诸多环节的过程,其中,所有的选举主体都是亲临现场参与和直接感受,这一方面为他们的理性投票提供了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又使选举主体对公推直选的认知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选举程序是关键。程序是目标有效实现的关键,是行为过程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应然层面,目标的实现要求行为过程以追求程序正义为依归;然而在实然层面,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人能力的有限性往往成为程序正义有效实现的最大障碍。就选举活动而言,诸多选举实践与价值发生重大背离,其重要原因在于程序安排的不到位、不合理,这不仅造成选举结果发生重大偏差,同时也极大地挫伤选举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与制度认同感,“如果大多数人不能感到某种归属感或不能相互认同的话,就相当于在动机与合法性层次上产生了一种主要的系统性危机”。 〔3 〕 (P89 )

如东县公推直选大学生村支书的成功实践,来自于科学的程序设计,从起初的述职到最终的公示任命,整个过程经历了“公推”、“实务能力考察”、“直选”、“结对帮扶”等四阶段共十三个环节,使候选人的信息与能力得以全景展现,这不仅保障了公推直选的公正、公平与公开,同时也有效调动了群众、党员、干部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与投票的理性,从而成为选拔出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

(四)公开竞争是动力。竞争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激发人类行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为保障选举的竞争性,差额选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选举方式;然而在我国选举实践中,因机制设计不合理原因,部分场合会出现有竞争形式但无竞争实质的现象,从而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不仅会造成选举的价值偏离,同时也会极大挫伤选举主体的积极行为和参与意识。

如东县在公推直选大学生村支书的过程中,通过竞职演讲、问题回答、情景模拟、答辩PK等系列竞争机制的安排,一方面使候选人之间的竞争由“秘密”走向了“公开”,而选举主体的现场“裁判”,又保障了竞争的公平与公正性,从而可以选出真正的人才。同时,这种竞争十足的民主又能有效激发候选人的参选动力和选举主体的投票动力,保障公推直选的成功。

(五)浓厚氛围是保障。 氛围是一定范围内人们对某种社会存在认同与关注的程度,是任何社会存在获取人们持续认知和接受的保障。氛围越浓,关注的人群就会越多,存在的基础就会越扎实;反之,氛围越淡,关注的人群就会越少,从而也难以获取持续关注。

如东县在公推直选大学生村支书的进程中,通过系列宣传工作,形成了浓厚的公推直选氛围, 成为公推直选成功的保障。在公推直选现场,“自己选自己的当家人”,一句看似简单却极为凝重和庄严的话语给党员和村民以极大的震撼。心灵的震撼与理念的认同是行为的前提,在广大选举主体内心将自己当作主人和当家人的时候,他们也就彻底认同和接受了公推直选产生党支部书记,由此也就会以一种既是权利又是责任的理念来规范自身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卫平.中国乡镇选举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3〕〔英〕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

上一篇:文化业态演化机理及其趋势 下一篇: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