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境浸润孩子的心灵

时间:2022-09-15 03:23:26

让环境浸润孩子的心灵

摘 要

户外环境是构成幼儿园课程发展体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本文针对当前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的五大误区,提出四个必须遵循的原则,并尝试用“浸润”的方法去碰撞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户外环境创设的最优化。

关键词

户外环境 创设 浸润 误区

户外环境已是构成幼儿园课程发展体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指出:“要以幼儿为中心构建和使用园舍环境”。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特别是灵性的户外环境会给孩子带来生机和挑战。我们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以孩子为本,在户外环境的创设上关注细节,找准入口,通过合理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

1.户外环境创设现代化。在物质条件并不匮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以高档华丽的装修、软软的塑胶地垫、五彩缤纷的墙饰、琳琅满目的高价大型玩具等来为幼儿创设舒适、温馨的环境,就连并不富裕的农村幼儿园也跟着追风,这片面追求“现代化”的现象,反而让幼儿园远离自然、远离真实的客观世界,严重违背了幼儿的天性。

2.户外环境创设形式化。很多幼儿园花钱请专业人士设计和布置环境,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和表面的花里胡哨,往往使环境只具有观赏性,而缺乏教育性,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空中楼阁,难以同教育实践相结合。

3.户外环境创设固定化。一些幼儿园想一劳永逸,环境创设缺乏变化,创设一次环境持续一两年。有的大型玩具缺乏变化,功能单一,甚至只具娱乐功能。

4.户外环境创设复杂化。有些幼儿园对走廊、楼梯、转角、平台等公共环境没有做出统筹安排,幼儿周围的环境过于花花绿绿、热热闹闹,不仅不能对幼儿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力的分散;有些过于复杂、纷乱的布置,还会引起幼儿烦躁、不安的情绪以及其他不良行为。

5.户外环境创设功利化。很多幼儿园环境创设都是教师一手包办,主动权掌控在成人的手中,忽略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学习成长的重要性。由于缺乏正确的评价导向,很多幼儿园对户外环境创设的评价,往往只注重教师制作过程中的艺术创造,而忽视对其教育功能的评价,导致了户外环境的创设向着观赏型、艺术型、技能型、展示型的方向发展。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严重相悖。

二、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全面性的特点,克服随意性、盲目性,而应该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对户外环境设置进行系统规划,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使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2.主体性原则。主体原则是指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必须以幼儿为主体,要改变传统的以成人为主体的做法,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他们自己的天地。虽然幼儿的活动总是受到环境的约束,但“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使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

3.效用性原则。效用原则是指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要使效用原则产生作用,必须做到形式服从于内容,即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须服从于内容和需要,不能为环境而环境;环境设置一物多用。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同时也使每一种环境能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同时也使每一种环境能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条件来建“环境”;环境创设的动静交替。使动态环境和静态环境交合,充分发挥环境的“能动”效应。

4.安全卫生原则。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必须服从于卫生和安全的要求,从而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综合的教育,因此不能停留在“单向”的环境布置,而应当从整体效应上规划。

三、尝试户外环境创设的最优化,让环境“浸润”孩子的心灵

1.让幼儿“浸润”在亲近的自然环境之中。

现在的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被水泥、砖块、塑料、钢铁包围着,很少有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因此,实现幼儿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梦想,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于是凡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绿色,就有生命:操场四周的空地铺上了草坪;墙角的花坛里嵌种了紫藤和葡萄;一些观赏植物和果树星星点点地撒落在草地上;多余的地方我们又做了一个绿色小山坡;在日照充足的地方开辟出了一个菜园……

小斜坡可供幼儿尽情翻滚,绿草地可以供幼儿随意坐、躺、爬、打滚、享受阳光的乐趣,而满地的绿树花草又成了幼儿认识植物的天然宝库。每个班级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种植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种植一些农作物,种植园区就成了孩子们和自然接触最好的媒介,不仅让幼儿认识了各种农作物,还懂得了时气节令,同时也享受了劳动的快乐。

孩子们“浸润”在这绿色家园里尽情地和大自然对话,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丰厚赐予,这不仅增强了幼儿熟悉和控制环境的自信心,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加深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让幼儿“浸润”在浓浓的园本文化之中。

幼儿的世界应该是美丽的,在幼儿园里孩子他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都应该是美的。因此,幼儿园的“角角落落”成为体现幼儿园内在精神――“园本文化”的有效场所。

我们把“爱家乡”作为主题灵魂,在“角落”中有意无意地创设了:家乡特色小院――外婆家,小时候孩子对外婆家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古色古香的灶台、大红的门联、怀旧的长板凳、婆娑的竹子等等,让孩子们在外婆家里烧饭、切菜、包粽子,尝试当小主人的“忙碌”;家乡名胜古迹区里,湿漉漉的青石板老街、咿咿呀呀的古戏台、蕴含劳动人民心酸的古纤道、闻名千古的禹王庙、渔歌唱晚的鉴湖……成为孩子们流连忘返的去处;家乡工艺品制作区是孩子们大显身手的地方,装绍兴黄酒的土胚坛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白色的棉布被渲染得五彩缤纷、黛色瓦片上的热带鱼多么耀眼、一串串臭豆腐仿制的多么逼真。

这些家乡的元素“浸”入幼儿园,“润”化了孩子们,让环境与孩子的心灵发生了悄无声息的碰撞。通过对家乡文化的浸润,培养了孩子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3.让幼儿“浸润”在彰显健康特色的环境之中。

我们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有2000多平方米,这么大一块地方,传统单一类型的活动场地难以适应幼儿的需要,必须设置成一个满足幼儿全部需要的复合场所,使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不白白浪费,并彰显健康特色。

我们在各个场地上分别设置了具有标志性的运动区域,力图让孩子看到就有动起来的欲望,真正做到和环境互动。在通透的阳光棚下,我们用油漆画上了海底迷宫图,该区域成了孩子喜欢的跑跳区,发展孩子的下肢肌肉力量,锻炼了平衡性;体育器械区外面的墙壁空着太可惜了,我们就用丙稀颜料画上背景,再钉上攀岩石,一堵攀岩墙就完成了;葡萄架下的柱子上钉上几颗木头,又成了攀爬柱;葡萄架下的长廊下,挂满了高高低低的弹簧小人和拳击袋,孩子可以在这儿尽情跳跃、自由打击;投掷区里有大小不同、高低各异的篮框,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投篮架;而综合锻炼区布满了圆桶、小桥、曲折的平衡木、木桩阵、晃晃桥等。富有变化的场地特征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自由地在场地上跑上跑下、钻进钻出的过程无意中练习了钻、爬、走、跑、跳的能力。

孩子们“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表现得积极主动、乐于挑战,既顺应了他们好奇、易动的天性,又为他们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体能和良好的个性。

4.让幼儿“浸润”在旧物重生后的喜悦之中。

一个大型玩具动辄几万元,如果光靠有限的资金来购买玩具,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求。因此,我们利用废旧物品来打造适合幼儿活动的户外场地和运动器械,让废旧物品重新发挥作用。

我们把维修时废弃的垃圾堆积成小山,又铺上黄泥和草坪,就成了幼儿最喜欢的小爬坡;水池、沙池里各式的工具都是从生活中收集来的瓶瓶罐罐;石子路是用从小溪边捡来的鹅卵石铺成的;草坪上的秋千是用废旧轮胎制成的;废旧水管弯节往柱子上一钉就摇身一变成了投篮架;用废旧轮胎和麻绳制成的攀登架一点也不比买来的大型玩具逊色;那条用木桩制成的梅花桩路每天吸引着不少“小勇士们”去探险……

孩子们“浸润”在这些重生的旧物中玩得不亦乐乎,幼儿园利用这些废旧资源创设的“财富”既节约了资金,又丰富了环境内容。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所以“浸润孩子心灵”的环境创设理念也能折射出一个幼儿园的品位和内涵。心灵之美,美在自然、人文、适宜。我们要将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种种细节,看在眼里、握在掌心、攥在怀里,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环境利用的全方位信息刺激中来,得到直接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启迪,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

3.陈德荣,张馨予.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学前教育研究,2006,(3)

4.阎水金,张燕,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第39―40页

5.姚芬英.改变环境创设中的“四多四少”现象.早期教育,2007,(12)

6.季晓英.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引导.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上一篇:小议高中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实现策略浅谈